這是一本實錄,關於全世界菁英學生們暢談如何善用大學,如何與他人共同學習、學會時間的分配與管理、一些後悔與一些永不後悔的心聲漫談。將無數個大學四年呈現在本書中,讓往後踏進大學之門的莘莘學子能夠避開困惑與迷失,朝自己的方向努力邁進。
你是否也在進入大學之後,心頭總是不斷浮出,為什麼。為什麼有些同學在大學裡如魚得水,課內與課外生活同樣精彩且值得,甚至還跟未來順利接軌?為什麼自己總是左支右絀,總是寒窗苦讀還是趕不上進度,最後與機會擦身而過?
問題出在哪裡?我們到底可以如何選擇?而,在講台上的教授老師、學長姐與自己鄰座的同窗,又可以怎麼合作,創造出多贏的局面?如何使得投入的金錢時間還有心血都得到最大的回報與影響?
困惑有千千百百,但總歸而言,問題只有一個:如何念大學?
本書作者辛苦汲取十年來與哈佛大四學子親自訪談的經驗,一籮筐的具體建議,摻著學生們酸甜苦辣的迷惘挫敗與希望,對老師及學生均能提供實質幫助,構築成繽紛又寶貴的意見及體驗。本書每一章的重點都鎖定學生們在大學必須面對的選擇。
在第二章將提供一套有系統的準則,幫助學生們思考「如何增進大學生活的意義」,第三章則陳列一些給學生們的特別建議,好處理某些可預期的問題。譬如,打工賺錢會不會影響學業?第四章則探討哪些課程中的因素使得學生值得回憶,並發現那其實與教授的淵博學問沒有太大關係。
關於校方與老師們能夠盡量提升的焦點有二:一、學生如何安排大學生活,才會受益無窮?二、大學教職員如何協學生達成上述目標。而大學生該努力充實的首要就是建立完整的整體觀。把大學四年當作一個完整的心路歷程,在知識的國度探險,在學習的海洋中泅泳。然而,以念書為例,若不能在研讀之中學會自我探問與批判性思考,那終究只是讀死書而已。必須要嘗試與不同的人討論,清楚闡明並孕生見解,活用所學於日常生活及人生規劃中。
作者也表示,對時間的分配管理無疑是人生成敗的關鍵。
對生活的整體規劃,包括二十四小時食衣住行育樂,大學生都要漸漸塑造自己的風格與哲學,時間觀也相對重要起來。大學生在專業課業之學習部分可以有效使用學習三部曲:學習、消化與應用。如此周而復始,自然可以精益求精。同時也可以善用課堂不同規模的優點,大班(導論、通識)人數動輒上百,適合聆聽教授講師的口才與舞台魅力,也可以多與不同專業領域的學生接觸,拓展人脈。小班教學則把握親近講師,細部分組的深入討論機會。
以上總總大小建議,作者最後送給所有大學生一句大哉問,大學乃是大人之學,怎麼樣念大學才算成功?
答:「能夠在畢頁踏出校門之際,光采自信地告訴自己,真是不虛此行。」
似乎是一本比較適用於需要到國外讀大學的學生
因為在台灣讀大學
除了僑生和極少數(相較於國外可能會有的機會,不論是不是哈佛)交換學生
我們比較少機會接觸到所謂多元化、種族……的學習層面
關於多元化學習這方面這本書著重許多
另外書中提到的學習制度、和教授的互動關係等,倒是我們多少可以借鏡的
本書是哈佛大學的教育學者研究該校的成果,從學生的課堂學習、課外活動、宿舍生活等等。從這本書可以一窺身為世界一流學府的大學是如何辦教育,學生如何在該校中學習、生活的。令我印象較深的是教授的創意教法,以及多元化的生活,不論是在教室內或教室外都塑造優異的學習環境。這本書值得台灣致力於推動國際化的大學領導者門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