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也看過類似世界末日的書,不外乎都是什麼感染造成的,然後就一個部落一個部落這樣。
這本書用了太多視角去看,覺得不合我的胃口。
類似書籍太多後,感覺都毫無新意。
在看這本書的時候,我覺得搭配Tom Hanks的 電影Inferno 剛好 (雖然電影真的沒什麼,Tom Hanks近期太多類似找來找去的電影了)。有一種,萬一就是這麼巧,病毒沒有被停止散播,世界就會變成《如果我們的世界消失了》形容的那樣。剛好就是這樣。一個文明的落幕。
有時候忍不住會想,當時曾經非常文明的瑪雅文化,或是埃及文化的落幕時,是不是也有那麼一群人僥倖地存活,見證了古文明的文化以及新紀元的懸殊。而這些人的當中,也存在著像克羅克一樣的人,努力的想保存著古文明的智慧,暫時給後人看。經過時間的考驗,或許滄海變桑田,等待有一天再次與世人一不一樣的身分重逢。
現今的社會裡,有太多太多敘述著世界會毀壞,文明會消失的小說、電影。我認為,誰也無法預測是不是真的會發生,如果發生是不是真的有人能倖存。而我們能做的又是什麼?也許這確實是一種悲觀主義的想法,可是世界的變化卻是實實在在的存在著。如果有一天,有人能證明病毒與細菌的突變,癌症其實是這個地球保護自己而演化出的淘汰定律,或許我真的不那麼驚訝。
大概是犯賤的心理,得不到的永遠是最美好的。失去的才知道,曾經擁有的是多麼的美好,就是因為這樣才有失而復得的喜悅吧。文明是否會消失,大概不在討論的範圍之內。故事的敘述方法以及能過引人思考的部分才是這本書的精髓吧。
...Continua充滿話題性的小說
純粹是因為好奇而閱讀
"地球明亮的一面轉向黑暗
城市在不同時區逐一入睡
對我而言,現在與往日皆然,太多了
太多世界了"~ 切斯瓦夫,米沃什
世界崩毀之後,失去了什麼呢?
我佇立於毀壞的家園之上
設法忘卻地球生活的甜蜜~
題材很有創意的一本小說
充滿想像與自省的一個故事
只是到中段之後的敘述已然缺乏張力
拖拉的閱讀感覺有些可惜
~3.5顆星
註記頁數:
pg.74~75,132,159,166
如果我們此刻生活的世界消失了,你最想念的,會是什麼?
原本以為那一夜就是個簡單的一夜,只是那人心肌梗塞猝逝,卻看到一個所謂的”喬治亞流感”,然後說著這夜相聚的這群人都即將在未來三周內去世…我就闔上了書本,還沒準備好要面對世界末日的描寫,以為會像是台灣當年面對SARS那種灑狗血的寫法,我恨生命這樣脆弱的被奪走,卻又這樣胡亂被描繪。還好,一都是我多慮了,在午茶時刻再度翻閱,世界就這樣星光殞落,我們熟悉的世界漸漸淡出。
當一切回到原點,沒有飛機、沒有電力,在心裡頭會最想念什麼?每天得花費很多時間讓自己生存下來,我還會懷念有飛機時代,到處流浪的日子嗎?
故事跳接到新世界20年,一群倖存的人組成「行者交響樂團」,徒步行走於荒蕪的新世界,在僅剩的小聚落巡迴演出莎士比亞戲劇和音樂。新世界裡的一切充滿未知,舊世界裡到底還記憶些什麼?巡迴的日子充滿凶險,他們卻不捨這些僅有記憶的美好事物就此消失。直到那一天,樂團行經神秘的小鎮,團員一個接一個離奇失蹤,堅持的信念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世界又有什麼樣的大變化了嗎?
作者的故事在世界消失「之前」與「之後」穿梭遊走,以開場驟逝的演員為核心,各角色的際遇在意想不到之處驚奇交錯,勾勒出每一段人生平凡卻深刻的瞬間。生命的追求,很多時候是否就是很簡單的一份愛的追求?「之前」以為很複雜、很困難,充滿挫折,是心太複雜,不知道要什麼?「之後」的世界徹底變了樣貌,還有什麼能夠恆久?生存的功課就是在困頓中看見溫柔,在無盡的黑暗中找到希望。
...Contin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