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性極其濃厚的推理小說,因為情節中述及了兩三個真實世界的小說家,而且是和整個案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連。
土屋的文筆真的是隨著年齡增長而越發純熟,他將自己的短篇《泥の文学碑》改寫成長篇,娓娓道出一個悲傷的故事。情節相當引人入勝,令人一頁頁翻過,亟欲知道後續發展。處處瀰漫著懸疑氣氛,關鍵字『烏鴉』更是令人困惑萬分。
個人給予此作相當高的評價,各個環節的銜接非常順暢,千草檢察官的推測堪稱合情合理;而情感的滲透力則更是驚人,月村早苗的悲慘遭遇令人鼻酸惆悵,也就此埋下了殺機。結尾留下了無窮餘韻,令人意猶未盡啊!
說真的我對盲目的烏鴉很沒有fU呀(抱頭),可能是因為我已經膩了電話這手法。現在才提到電話梗,實在太對不起大師了(跪)。電話有多重要,很多不在場證明都靠它耶XD,那也是在沒有手機的年代呀(揍)。而且這次電話梗需要更多的巧合,雖然不至於虎爛,但心底有點不是滋味XD。說真的我不喜歡兇手死的ending,不是因為正義無法伸張,就既然有決心要殺人了,好歹也交代一下心路歷程嘛(扭XD)。總之我也想從兇手視野,去了解他的動機嘛(戳戳),雖然說這樣千草戲份勢必也減少(無誤)。可是久了之後這樣的腳色,不知不覺會讓人覺得自大;雖然很多人都會戲稱這些負責推理的角色為死神,因為有他出現的地方,就會有人命案發生呀,他們甚至常常扮演著現場發現者or相關人士(噗噗)。這我是覺得有點太苛責了啦,畢竟故事就是要以他為中心,不這樣寫就不會是系列作品呀。人很奇妙,想要看原班人馬;但看久了又會嫌棄沒新梗(茶)。至少千草系列,開頭頗不頼,結束算漂亮。
...Continua讀過作者的千草檢察官系列的,都應該知道千草檢察官的推理是十分踏實。我喜歡作者筆下的千草不像是其他小說中的神探,他是和其他刑警一起去推敲、找到事情中的關鍵(或說不明白的地方)繼續不斷調查才得到成果。他小心的調查推理,一步一步的抽絲剝繭找出真兇,這是讀者喜愛他的主要因素。
這本全書都圍繞著作家田中英光和大手拓次的風格、生平和事蹟來設計故事內容,不單可見作者的文學知識,也突顯了他的結構佈局的功力。另外一提的是翻譯的張秋明也把文學部份寫得精巧易讀,讓不曉得日本文壇田中英光和大手拓次的我也能輕而易舉的明白,讀得十分暢順。
土屋隆夫的作品一向追求要有文學的意境,所以不難在其推理小說內找到優雅的詩意和文人常用的比喻,既有本格的實質資料,也有讀文學作品的美感,這是作者獨到的風格。
...Continua這本書的死者之一就是研究田中英光(1913/01/10 ~ 1949/11/03)的大學教授真木英介;不過盲目的烏鴉卻跟另一個作家大手拓次(1887/11/03 ~ 1934/04/18)有關。另外,在介紹田中英光時也稍微提及了和田中英光同類型的作家:太宰治。
剛開始看就是三段完全不相干的故事,其中一起命案還發生在下班的檢察官身邊 =____=;在檢察官的努力之下慢慢的把所有人都合理的兜在一起,真的是個很努力、踏實也肯實地查證又有偵探敏感度的檢察官。本來想說看起來就像個真實存在的人物,不過他好像認真多了。 ^^;;;
常見的推理小說最後通常就是把犯人繩之以法,然後才能全劇終。不過這本書的結局很特別寫到最後兇手死了,甚至其中一個被害人的屍體也只出現一截斷指。總覺得『交代不清』的感覺,沒有給兇手說話替自己辯白就結案了!
可是千草泰輔檢察官是這麼說的:『要逮捕一個人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有時候不僅會毀了本人,甚至會破壞對方一家人的生活與一生。法律允許我們行使公權力,所以我們更需要注意到這一點。』所以他堅持證據沒有齊全之前不以公權力的方式“補足”證劇,好棒的想法!所以在他證據終於齊全要行動卻出現這些意外也只好接受了....
...Continua1980年出版。
這篇的文學味比<天狗的面具>還重,可能是跟一開始點出的被害者身份(評論家)有關。當然,土屋的書總喜歡以幾年前的事件來導出前因後果,後一開頭的一篇[野狐忌] ,帶出田中英光自殺開始,再輔以幾首詩,帶出原本為最佳嫌犯的的'早苗',卻早在幾年前就"自焚"而亡。
由於比較偏文學方面的案情,安排了一個和評論家接觸且又暗戀評論家的女編輯,讓案件的曙光一點點的露出,但隨著這些曙光帶來的黑暗真相,不知那位女編輯做何感想。
我真的很想說評論家死有餘辜。
原發表於<妖女研習中>:http://helenshu.pixnet.net/blog/post/29293720
...Contin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