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惠祥這本《神話論》,台灣第一次出版是在1968年7月,我手上的是第二版,1995年6月。日期有什麼意義呢?或許有,或許沒有。因為它的出版年代不早也不晚,或許日後,我將神話學著作做一整理時,可以看出它的意義(或許有承先啟後的意義)。</p><p>這本書在體例上是很好的入門書,分為五章:一、神話的性質及解釋;二、神話的種類;三、神話的比較研究(以自然神話為例);四、各民族神話概略;五、神話實例。既有關於神話學這門學科的性質介紹,又有簡短的神話範例,既可以讓人很快的就了解這門學科在幹什麼,又得到看故事書的好處,所以說是很好的入門書。</p><p>但這本書或許是因為成書較早,作者寫起白話文不那麼通順,算是小疵。</p><p>作者將神話分為:開闢神話(開天闢地的創始神話)、自然神話、神怪神話、死亡靈魂及冥界神話、動植物神話、風俗神話、歷史神話、英雄或傳奇神話等八類。從這些類別,基本上可以看出古代人在智識上所面臨大問題,當然也可以看出他們的思想傾向。與現在有差別嗎?我想差別不大。現代人除了知識多一點外,思維方式基本上是一樣的。一樣是形象思維、類比思維。</p><p>在我看來,歷史上應有個神話爆發的“神話時代”。與人類的發展歷程相似,小孩大約在兩歲以後就開始會問“為什麼”,問很多的為什麼。他們從一出生就在觀察、學習、解釋、驗證。依照這個模式,他們學會語言了,發現“自我”了,可以進行溝通了,了解事物一些客觀性及規律性了。他們可以應付基本生活了,但基於好奇心,他們希望進一步了解這個世界,這個社會,他們所看到、聽到的一切事物。小孩在向大人詢問為什麼的同時,他們也在心裡不斷的做解釋。這些解釋無關真實,雖然他們會認為他們的解釋是真實的,但因為許多問題無法驗證,無法像語言一樣,有互動的學習與體驗,所以,他們僅是試圖做解釋,並不確定那些是標準答案。</p><p>在我看來,神話時代就像兒童發展一樣,人類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就一定會對這個世界、這個自然問為什麼。作者說,近代人類學對神話的解釋是:神話是蠻人的哲學,“他們解釋宇宙萬象的初步科學思想。”說是科學也無所謂,但這只達到科學步驟的第一步,就是:猜想。而他們猜想的原則就是“以己度人”,也就是擬人式思想。所以,神話時代不會是人類發展最原始的階段,就像兒童發展到會問為什麼,要先學會語言,發現自我。神話也必然要在社會具有一定程度的發展後才能產生。這時,人類對自己已有一定的體認,也有一定的控制自然,適應生活的能力。此時,他們的思維方式,才很自然的會是擬人式的。</p><p>從兒童發展看人類文化發展,我想,可以得到不少蠻有意思的啟發。
...Contin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