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年大叔為主角的純愛小說,會如此形容很是奇特,但描寫的場景卻是十分的札實,年代應該設定在日本泡沫末期最後的掙扎吧!雖然並非主軸,而女主角出現的場景也不算多,男主角對其付出該出自於甚麼樣的心態,應該是以補償的心態,但雖然是簡單的情節卻也寫得令人會想看下去,該說是作者說故事的能力驚人嗎?本書讀來有種沉淪感,卻又可以看到那一絲光亮處!
好悲傷的結局啊!
菁英高層的權力鬥爭,爭權奪利下為了生存,不惜犧牲忠心的下屬。而在權位爭奪中,孤獨是必然的。從小受到家暴影響,對社會人群的不信任感,價值觀的扭曲下,孤獨也是必然的。當這兩個孤獨的人碰在一起,竟然會激起兩個互相關心、互相珍惜的一段感情。這是一本商業與愛情小說的綜合體,只是結局令人悲傷。
最早閱讀《我心中尚未崩壞的部分》時,直覺作者是個「虐心」與「自虐」嚴重的人。近乎「憂鬱症」般地寫作,閱讀完不僅讓人神經無法快慰,情緒久久不能自已。如今時隔多年再閱讀這本《一瞬之光》不再那麼濃郁。清平中多了些「憤世嫉俗」的省思,不過結尾結的沒有前者好呀~可惜。。
讀完白石一文的《一瞬之光》。如果再年輕個幾歲我可能就放下了,但是現在已經是可以稍微讀懂裡面那個社會精英在人生勝利組中的空虛了。在蛇島大大小小的魯蛇其實不用是精英也仍然可以感受到那種空虛吧。被帳單還有各種時限任務拖著跑的人生很容易一回頭就會發現自己什麼也沒有。
這其實是不用人生菁英也能夠理解的平凡痛苦。白石一文只是跟廣大魯蛇說,看哪,那些誰誰的左右手誰誰的世家領袖誰誰的浪子班頭誰誰的意見顧問。他們都有著跟想像一樣的平凡人生。誰都沒有辦法免除尋找生命意義的渴望,也甚至誰都找愛找天涯找了一輩子卻還是悵然若失的。
這其實是不用人生菁英也能夠理解的平凡痛苦。白石一文只是跟廣大魯蛇說,看哪,那些誰誰的左右手誰誰的世家領袖誰誰的浪子班頭誰誰的意見顧問。他們都有著跟想像一樣的平凡人生。誰都沒有辦法免除尋找生命意義的渴望,也甚至誰都找愛找天涯找了一輩子卻還是悵然若失的。
這本小說雖然很有名,但我覺得前半部沒有耐著性子是看不下去的。理由是結合商業小說與都市愛情小說兩個主線,但是前半段兩個都沒有處理好,商業資訊前期感覺得出有些生硬堆砌,作者似乎沒有想要說服讀者那就是主角正在切實體驗的人生。不過到中段之後,漸漸好看起來。
讀到這裡想了想,也許前面的機械感是為了情節推展中一剎那那個主角無比像人的行為吧。在小說中主角露出內心豪不修飾情感的段落非常非常少,就算作者是以主角為第一人稱視點,都可以感覺得到無論如何是很難瞭解作者內心在想些什麼的。但是最後讀完後嘆了一口氣。日本很多作家在探討職場生涯都不一定能夠有心意,但是談愛情談死亡,怎麼就是可以那麼隨隨便便就冷不防扎人一下呢。
我想在經歷了故事中最大的那個轉折之後,作者寫主角的心境那邊最是好看。作者說:「死亡連根奪走了一個人所有的生氣。希望、熱情、苦惱、悔悟,這些情感畢竟只是人生中的微小泡沫。人喜歡讓這些泡沫沾滿全身,有時陶醉,有時卻陷溺窒息。然而一旦死亡,所有過往都不會留下痕跡,只待蒸發消失」這其實很常見,如夢幻泡影,誰不會講。但是作者接著說:
「深切的孤獨感才是奪走生命的元兇,這一份孤獨侵蝕了他。任何一個人在呱呱落地的瞬間都沐浴在祝福的光芒中。這些光芒從天上、從腳下、從眼前、從背後射出,是為了引導我們走完充滿艱辛的人生,照亮每條往人生終點邁進的道路。人活著,也等於逐漸失去這些光芒。猶如星星般閃亮的無數光芒隨著生命逐一消失,三道光、兩道光,終至最後一道。最後一道光芒熄滅的瞬間,人將被黑暗吞噬終致喪失自我。」
聽起來很沮喪很黑暗,但其實不是的。雖然那種光芒相當微小,有時候就是一件很小,很暖和的事情而已。但只要在消失大多數光芒的時候,有一點點能夠照亮自己前方的路,就不會感到孤獨。不一定是一個人的陪伴,不一定是多偉大的夢想,只要知道在這個人生中還能夠有一瞬間,內心有個小小的聖殿能夠體驗對別人不足為道但自己卻能至福無匹的一瞬間,那一瞬之光就足夠撐下去了。我想花了幾十萬字,作者從自己的生命中吮出那麼一段話,其實就已經是一種才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