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社會,不論古今中外,幾乎都有「信仰」的存在。即使現代的科學與技術的累積成果有目共賭,但人民對神的信仰需求,卻從未消失。本書帶給我另一種新的想法,「信仰」和人類社會的科學知識進步,並沒消長的關係。或許我們從小就常常見到創作小說的一個主題︰「宗教 vs 科學」,根本就是個錯誤的命題。因為對於宗教的信仰,完完全全是我們這個「智人物種」的生物本能。
解析的關鍵,還是在於人類的「心智能力」。和其它物種不同,我們人類擁有語言能力、心智能力。猴子要親自幫對方抓蝨子才能確定彼此的社會關係,但人類就算不用親臨現場,只要經由別人告知,就能知道誰是老大、誰是小弟。而且我們人類會演戲、願意花時間創作故事、也會因為不存在的虛假模擬情節而興奮或悲傷。換句話說,人類並不需要「死到臨頭」、「眼見為憑」,才會作出相當劇烈的反應;這在其它的物種上是完全看不到的。
在這種條件之下,人類的「心智」便有了不可思議的「腦內補完」本能。一個人並不需要親眼看過、親身仔細作出各式分析理解,便能自行作出「籠統」的判斷,然後「感同身受」一番。這在「熱帶草原生存法則」,無疑地具有相當大的優勢;正因為人類是社會性的動物,只要祖先或社群當中有了新的發現或警告,立刻便能傳遞與累積下來。否則我們這群無毛猴子,怎麼登上目前食物鏈的頂端?
但這種心智能力的副作用,便是人類對環境萬事萬物都具有「概括詮釋」的需求天性。天空為什麼會打雷,那應該要有一個智能生物雷公之類的存在體,這樣我們才會感到滿意。為什麼有人身體特別健康、有人無辜遭殃,那應該要有一種隨時在看造人間的超自然體,在為人間作命運的安排。照本書作者所言,所謂的「迷信」,並不是愚昧的產物,反倒是人類社群發展到一定知識水準之後,才會編聯出來的智慧體系。再向前走一步,也就是宗教信仰了。而即使是所謂的「無神論」,在不少情況之下也會以其它名目的信仰概念來加以代換,如「實現個人命定的目標」,那其實也是另一種型式的信仰。
本書的書名就點出了這一切︰信仰是人類的本能。人類並不是程式化的機器人,我們可以「同情」別人、別的生物,所以我們的心智就有概化一切資訊的本能。
既然如此,我們還是老實承認,出於人類演化利益所要付出的代價,我們就別再去強求什麼「破除迷信」、「科學至上」這種社會,因為那是辦不到的,只能想辦法取得某種時代進步之下的妥協。有人要信山達基、崇拜喇嘛仁波切,邏輯雖然怪異,但有需求者就請儘管去信吧,因為這是物種行為的必然現象,只要別來煩我就好了。
===
不過關於本書,我個人倒不是全心全意地喜歡。雖然作者是個心理學家,但他似乎對於「認知心理學」方面並不專業,於是他所設計的實驗和引用的資料,都還是以老派的設計和實驗,而這些年來進展神速的「腦神經」卻幾乎沒有著墨。本書在 143 頁提到「香」、「臭」、「美」、「醜」全都是主觀的感覺,這點我並不接受,因為在這些官能感覺中,有些確實和我們生物的利益有「客觀」的「正相關」關連。
由於本書作者是「無神論者」,但他既然已經談到「對神的信仰」是演化結果,卻還是處處拿宗教信仰者來開涮。若我還年輕個十來歲,我讀了應該會覺得很痛快。但今天,我卻會覺得作者的「心態健康」有問題︰全書都已經論證出宗教信仰者的「沒有辦法」,卻還是從頭到尾把人家「虧」到爆,這樣似乎不太好吧?
...Continua簡單說,這本書就是一個認為神是幻覺的人寫的書。
他提到的實驗很有趣,但是我不喜歡他的大標,譬如:他認為神是一種幻覺,那就很明顯選了認定神不存在這一邊了。也就是一個科學至上的傢伙。
你自己看不到,不等於不存在啊!
為什麼大部份的人相信有神、有靈魂、有前世與來生?為什麼會相信冥冥之中有一股力量主宰每個人的命運?因為這是出於人類的信仰本能。美國認知心理學家傑西貝林,在《信仰本能》一書中,主張是因為人類大腦所具備的「心智理論」能力,使人類有了信仰本能,相信有神的存在。
更多內容請看:
http://www.lex.idv.tw/?p=4095
鳥類會風; 魚用鰓呼吸; 蜘蛛會結網; 蝙輻用聲波定位,這都是動物所擁有的特殊能力,而思維正是人類這種動物所擁有的特殊能力。
本書用演化加上心理學的觀點來說明人的這項能力如何演變,並創造出了神。
提供了另一種關點來解釋人類的種種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