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本經典名作,個人從小就聽過大概劇情,但從來沒完整讀過,是最近玩了手遊「MazM:傑奇與海德」才買了譯本來看。這裡只提譯本的心得就不提手遊的心得了。
此書的原文書名是《Strange Case of Dr Jekyll and Mr Hyde》,但是中文翻成《化身博士》或《變身怪醫》,從小我就認為這個書名是此書最大的暴雷劇透,連買了此譯本,書腰上的推薦文也全是劇透,書前頭的序更不免俗的劇透,實在無法接受,是到後來我去查了維基百科,維基百科寫:『「Jekyll and Hyde」一詞成為心理學「雙重人格」的代稱。』,這種已經變成某某代名詞的情況我才稍微能接受。
我覺得此書的賣點是海德等於傑奇這點,而且這是懸疑小說,所以「海德=傑奇」此公式應該是要極力隱瞞的一件事,但是因為太過經典所以大家都理所當然地把此公式當前提去看這本書,個人認為這反而大大降低了懸疑感,所以抱歉實在無法在懸疑的部份給他甚麼評價。
但是關於「這是本雙重人格的作品」這點,我有意見,雙重人格指的是就像一個人有兩個的靈魂,但是傑奇與海德讓我覺得比較像是佛洛伊德的三個我──其中的自我(傑奇)與本我(海德)。而那個時代(維多利亞時代)的道德規範則是超我。傑奇想要變身的原因是「希望想要享樂的自己可以好好享樂,而不會有罪惡感。可是同時又想要得到大家的尊敬,想得到大家的尊敬就不能享樂」,所以想要分離成「享樂的自己」跟「受社會道德規範並受尊重的自己」,從這裡可以看出「享樂的自己」就是本我,「受社會道德規範並受尊重的自己」就是依循超我的自我。
那是維多利亞時代,是被保守的女王統治的時代,再加上「貴族義務」,傑奇博士永遠不可能選擇本我,因為在那個時代選擇本我的他活不下去(像是海德被通緝這點),但是選擇超我的他卻擅自把本我想像成一個個體,本我這個個體因為不被選擇、持續的受壓抑,那畢竟還是他自己的一部份,他們共享著「不能照自我意願行動的委屈感(不能享樂)」跟「盡情享樂的罪惡感」,這兩個感覺在爭執,才會創造了海德,而「盡情享樂並照理說不會有罪惡感」的海德,最後的下場卻是自殺。
在書中,海德沒有發言權。傑奇博士內心話的篇幅不少,但是唯獨海德沒有說過任何他心裡的想法。在結局中厄特森律師破門而入時海德就已經服毒自盡了,沒有人知道海德為何自殺。如果就這樣單純片面解讀,傑奇博士在最後的書信中寫著,等他最後一次變成海德,就是「傑奇博士」死亡之時──傑奇博士已經放棄求生的慾望了。傑奇=海德,所以放棄求生的傑奇博士=放棄求生的海德,因為失去求生慾望而自殺。
但是我有一點還是想不透。海德被通緝時,他的決定不是遠走高飛,而是變回傑奇來逃避。看起來這是個好方法,變回傑奇,警察就永遠都抓不到海德了,但這就是最矛盾的地方──他為什麼要委屈自己變回處處受壓抑、無法享樂的傑奇?
所以說,我的個人解讀──傑奇博士的『把「享樂的自己」跟「受社會道德規範並受尊重的自己」分離』實驗是徹底失敗的。他連「分離」都沒有做到,只是得到了一個變成新的面孔的力量,憑藉著「沒有人認識這個面孔」的想法作樂。因為海德還是明白必須受道德規束才能活下來,並且選擇了受道德規束,這個選擇的行為是自我才會有的行為,不是本我。他們其實是「受超我規範的自我(傑奇)」與「受本我影響的自我(海德)」,他們都是一個人,他們從未分離。
另外此版譯本前頭有三則序,簡略講述了台灣的翻譯史,還有分析了《化身博士》為何在當年家喻戶曉並變成經典名著的原因(在那個受壓抑的保守年代,上流階級人士卻不想受壓抑的故事等等情節受當時人們喜愛),譯者序也簡略講了他為什麼會想要這樣翻的理由,就各方面來說我挺喜歡這版譯本的。
...Continua書摘《關於夢的篇章》
過去是永遠回不了:過去的日子和曾經做過的事,還有我們過去的自己,就連這些事情發生的那個世界,同樣都已經消逝成虛渺的殘燼,就像昨夜的夢境一般,變成幾張不連續的影像、成了在大腦內某個小房間裡的回聲。沒有哪一個小時、哪一段情緒、哪一個眼神是我們可以喚得回來的,一切都已經過去了,再也找不回來了,但是我們卻知道自己被剝奪了這一切,我們認知到記憶如同一條絲線,想順著絲線回溯,轉身卻發現絲線在我們口袋邊就斷了,這時候我們的感受該是多麼赤裸地空虛啊!畢竟,我們只能憑藉著著些虛無縹緲的過往印象在引導自己、了解自己。
...Continua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海德先生
在怎麼善良的人內心一定有黑暗的一面
不管自己有沒有知覺到
而這樣的黑暗面不斷的被深層壓抑著
和《隱形人》一樣,當人可以隱身時
人會不會有想要作亂那麼一次的衝動
而在《化身博士》裡面,主角同樣是依靠某種辦法
讓身邊的人完全無法認出他來
這是不是也挖掘了內心的黑暗
在這兩本作品中
兩個主角都是依賴藥物讓自己變得無法被人認出來
在我看來藥物代表了科學
而不被人認出來的狀況則直接導致了黑暗面的崛起
因此兩個作品似乎都是在暗示科技力量強化了我們做壞事的能力
著名的《槍砲、病菌與鋼鐵》裡面有提到
人類並沒有發明讓物種絕種的方法
消滅其他種族也不是人類的專利
而是科技力量加強了我們這方面的能力
讓我們更加精於此道
同樣的人心都有險惡的一部份
它一直都在那裡
這個部份將可以被科學所引發
或許作者是在告訴我們科學應該要為人畏懼的原因
是因為科學能辦到很多事,包括很多壞事
首先來抱怨一下,這本書的排版我不是很喜歡
圖片太多,再加上圖片下的附註,這根本就一直在干擾我的閱讀視線!
不懂為什麼學校選這個出版社(商務出版),雖說一些資料弄得很詳細......但是這又不是什麼化身博士詳解之類的書籍,我個人認為把一本書搞得那麼花實在沒有必要
以下是學校版↓是說當老師辜狗到這篇時千萬別懷疑我交的心得是抄來的啊啊啊!!
傑柯與海德,分別代表著善與惡。但不管是善與惡,他們皆為同一人,也就是所謂的雙重人格。據書中傑柯的自白可知,另一個人格海德的產生是由於傑柯太過壓抑自己,本性被過度壓抑的結果就像是一個橡皮球被施加了過多的壓力,結果在鬆懈的那一刻,反作用力強大得足以衝破心中的限制器,海德因此產生了。不過,傑柯也說了,不管是傑柯或海德,都是真實的自己。如果從佛洛伊德的三個我來說的話,傑柯代表的是「超我(道德感強烈)」,海德代表的是「本我(原始的自我)」,因為傑柯沒有辦法調和好超我和本我,導致溝通兩者的「自我(ego)」失去作用,才會產生如此極端的人格。
然而,就像傑柯認為他的兩種性格都是真實的,每個人身上必定也存在著善與惡……正確來說,應該是人的「本性」。有些被劃分為好人的人也會做「壞事」,壞人也有可能做「好事」,所以我們其實無法一個人到底是善或惡。孟子說過人都有惻隱之心,荀子則認為人性本惡;壞人有可能會救一個快溺水的孩子,好人有可能為了自己光明的未來做些見不得人的事。不管是何者,都可以歸咎於人類的本性。「人類本來就有這種分離卻又混合的雙重天性」傑柯在書中第81頁的自白書中如此寫道。
善與惡互依互存,不會有人是絕對的善或惡,或許更該說,隨著時代的發展與推移,或者是某些事件的影響(例如戰爭),會讓善與惡的定義在某種程度上更動,沒有絕對。
如果不考慮變動的要素,海德的行為的確可以代表著惡,但傑柯的態度又何嘗不是一種惡?放任自己耽溺於破壞的本能中,被那股「為惡」的欲望所吸引,如同毒癮者般無法自拔,總是在清醒時才懊悔自責,這難道不是一種懦弱屈服的惡嗎?這點人性也將傑柯帶上了無法回頭的不歸路,最後導致自我的毀滅。
...Continua因故事劇情買給一宇看(歲) 關於翻譯小說 堅持一定要"全譯本" 不要因為年紀小而看簡譯本 小蒼特別註明"全譯本" 一宇半年以來一直無法讀 最近試讀 小說結構原十分精彩 可能是翻譯及編輯出版的要求 文字過於雕啄 有點可惜 會再找其它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