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版本是簡易本,因為常去的咖啡店裡有另一個英漢對照的版本,所以在看的時候,是先看這個版本,晚上去到咖啡店,再對照著中文看。但我發現不知為何,書中女管家的名字,在兩個英文版本中不一樣。基本上看這本書會有一種看「世間情」的感覺,超級戲劇化、超級灑狗血的。看了才知道,原來外國的古人也喜歡看這種東西啊!XD
這個故事主要描述一位男子,因心愛的女子選擇嫁給有家世涵養的對象‧而由愛生恨的報復故事,他不但要報復那位女子,也要報復她的先生,甚至他們的孩子,那種報復的心是冷酷而瘋狂的,那種境界是我在真實世界難以想像的,,就因為這樣非人性的心理狀態或許有點罕見,而原本想打消閱讀的念頭,但卻又被作者激烈而又充滿狂暴的筆觸吸引,很想知道這樣一個滿心仇恨的人會以怎樣的結局收尾,其實恨與愛是一體兩面,究竟這個故事是描述恨呢?還是描述愛呢?
看完書,一時無言以對。只能說是震撼吧!對書中那麼強烈的情感,不管是愛還是恨,感到震撼及難過。是什麼樣的環境和境遇會造成一個人有這麼暴烈的情感呢?
書裡面的人物,沒一個人是討人喜歡的,不是自私自利,就是任性妄為,要不然就是懦弱無能,看了讓人直搖頭,不過奇怪的是,我還願意看下去,也許是因為劇情張力強,也可能是因為書中那強烈的情感吧。
說到人物,不能不提到希斯克利夫。雖然他的作為實在讓人看不下去,不過綜觀全書,還是有點同情他的。希斯克利夫這個人其實很可憐,成長過程中很少有人真正愛他關心他,只有老恩蕭先生還真疼他,可是老恩蕭先生早死,凱瑟琳跟他很好,可是凱瑟琳後來另嫁他人,其他人對他多半都有一種階級偏見在,甚至欺壓他。我想在這種環境下人很難不扭曲心性,在加上天生的個性,希斯克利夫有後來的復仇行為也不奇怪了。
這是一本情感相當深沉的小說。
當人心存復仇之心時,那樣的愛已然變質,自己也被莫名的仇恨所吞噬,非常可怕!
到底什麼樣的人會因為感情未果就心懷怨恨,挾怨報復,這樣的人具備怎樣的特質?
作者給這樣的角色,這樣的註解:天性倔強,性格敏感而多疑。
矛盾的情感,未能找到出口,它便隱身其後,日後成為大患不說,也為其他人帶來毀滅。
「愛之,足以恨之」這話在小說裡是成立的,
多少人在愛情與麵包的衡量下,選擇了後者,愛情在現實的考驗下更顯薄弱,
多少人渴求愛情圓滿,但出於利己的決定卻能鑄成大錯。
「門不當戶不對」的愛情,最常遭人非議。
當事人或許被愛沖昏了頭,但當感情在眾人說服之下,將面臨嚴峻考驗。
真心相愛的兩人,都無法抗拒比愛情更誘人的條件(一人出走,一人悔恨)這樣的打擊,可以想見。
***
若要學會麻木不仁,就從斷絕希望開始,明知記憶是情感的延伸,若腰斬恐將危及自己搖搖欲墬的魂魄,那是最接近人心最柔軟的地方,稍有晃動就會引起災厄。情感包裹著糖衣,外人無法察覺其中的真偽;看似真誠,其實有一大部份是需要寬容──復仇的因子也深埋在體內。
好久以前就想好好讀一讀古典文學小說,感受一下它長久不衰的魅力,如今得償宿願,心裡萬分快活。當然也對這位大名鼎鼎的女作家感到好奇,果不其然, 作家都不能寫自己不知道的事;即便真假難辨,多少都跟自己的生活經歷脫離不了干係。
在讀的當下,我直覺到作者心中那份恨不得消滅愛情的意圖昭然若揭;不過,也讓筆下的人物各自在命運中找到適合的位置──死的不能多活一秒,活的也不能因苦難而離世,終有一線生機在暗中守護……。我要問你一句:「你相信愛情嗎,相信不死的愛情能浴火重生嗎?」因為愛天生就喜歡在不確定的關係選擇過重的一方,所以面對負擔過重的情感,衝突與抉擇就成了液態的物質,在往返間尋找空間;哪一方的心裡多了一些些的容許自由存活的藉口,那麼愛就跟著要變得更加無所適從。
「折磨」是我對這部小說的評語!好看到讓人咬牙切齒,也無能為力。三行人本來就不成局,可是愛情若不乖舛,就不能真正覓得幸福;如果你也對愛情存有一絲幻想,那麼你真該好好讀一讀;或許能在兩代間的迷思中找到真諦。 不許愛情享有更多隱私,同樣也把愛給綁架了,在自私與悔恨當中,人總不能兩邊同時進行,彼此相互拉扯下,一方險勝,另一方只能退出場外。
男人與女人最大的差別不在於用情的多寡,而是在苦戀未果的靈魂是如何叫人悲嘆!撇開兒女私情不說,生活需要依靠:不單是物質,也必須是精神的。在環境的捉弄下,人能找到的僅是另一個人的陪伴,時而張牙舞抓,想要生吞對方, 時而沉默不語,視若無睹,都沒有辦法徹底死了心;心是不死的,在陰間裡還留有殘念,在墳塚的地底下不得安寧。
時間會過去;過不去的是未變的事實──改寫了愛情的觀點;不是一己之力能夠;除非真用愛感受苦的淒涼,才能讓生命累積成一股化腐朽為神奇的力量: 滴水穿石之力,恐怕連死人都能被喚醒。依戀的過程才算是告終,隱隱約約的,陶醉在自我的世界裡,一直存在下去……。
...Contin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