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49年開始,帶著不同傷痛的一群人,在這個小島上共同生活了六十年。
六十年來,我們從來沒有機會停下腳步,問問對方,你痛在什麼地方?
是時候了,在歷史的這一頁即將永遠地翻過之前,我們還來得及為他們做些什麼?
龍應台,華人最犀利的一枝筆,繼思考家族情感的暢銷書《親愛的安德烈》、《目送》之後,龍應台再度推出15萬字新書《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醞釀十年、走過三大洋五大洲,耗時三百八十天,行腳香港、長春、南京、瀋陽、馬祖、台東、屏東…..從父母親的1949年出發,看民族的流亡遷徙,看上一代的生死離散,傾聽戰後的倖存者、鄉下的老人家。
龍應台說,「我再怎麼寫,都不能給他們萬分之一的溫情與正義」。藉由文學的溫熱,龍應台希望引領讀者一同誠實地、認真地重新梳理六十年前的這段歷史,看見一整代人「隱忍不言的傷」,重新凝視關於人的尊嚴以及生命價值,用最謙卑的心,寫出跨民族、跨歷史、跨省籍的一本書。
...Continua書本身很好,個人是讀過小兵之父(孫立人將軍的傳記)與帝國:俄羅斯五十年所以稍稍略懂那種時代感
......但是也要稍加提醒一下,
也要小心裡面的立場與意識形態很鮮明,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的喔!
龍應台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長期是香港誠品暢銷書的第一名。此書名氣之大亦奠定了龍應台在香港文壇之地位。
讀完<最後的貴族>,這部<大江大海>就顯得相形見拙。龍應台的文筆細膩,對人性人情的洞察力強,之前看過她的<親愛的安德烈>和<龍應台的香港筆記>都不錯。偏偏這部名聞遐邇的大作,就發揮不出龍氏本身的寫作優勢。
整本書結構鬆散,時空交錯得甚為混亂。書中記載了許多故事,但每個故事都是點到即止,到喉唔到肺,未能深刻地刻劃書中人物的情感感受,也沒有詳細描述他們被時代蹂躪後的所思所想。感覺上作者太過貪心,想把搜集到的資料,最大最廣地運用到書上。什麼都想交代,結果什麼都交代不了。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這個題目很廣,一本書交代不完的東西可以分兩三本來寫。如果能像<最後的貴族>那樣,每個故事寫長一點深一點,以龍應台的能力應該就很好看了。
...Continua耗費四百天,跑遍大江南北採訪了台籍國軍、台籍日兵,浴血作戰的老兵,還有澳洲、英國、美國的戰俘親身經歷者,將那麼慟的生離死別,那麼重的不公不義,透過一則一則的採訪故事,將那段沉重的歷史與珍貴的史料重現在世人眼前。
就算後半段有時讀起來有些零碎與跳躍,但努力維持中立的觀點,這點值得讚賞。
從書中也得知了幾段特別的歷史典故,如台北市的街道,為何是用中國省份跟都市來命名的。以及這段戰爭,不僅是中國與日本,還牽扯到了許多國家,包括德國在戰敗之後,有兩千萬德國人被迫離開了祖國,很多人死在跋涉的半路上。那個年代,好多好多悲慘的情節在各地不斷上演。
讀完心情非常的沉重,但也讓我提醒自己,要更珍惜現在的幸福。
...Continuachit本冊是我高中一年仔,tī書局踅踅時陣看到ê。chit本冊是kóng-su̍t一九四九年ê中國,當初國民軍與解放軍ê爭鬥,影響tio̍h整個社會。chit是chi̍t-ê 紛亂ê大時代, ū偌儕ê家庭破碎、生離死別,百姓心內ê痛苦kah辛酸,ū啥人會知影。歷史會凍鑑往知來,細細閱讀就親像活tī彼個時代,就會凍體會in ê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