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活潑的口吻講述小人物大故事帶出歷史全貌,猶如聆聽童話故事般充滿畫面色彩
隨著章節循序漸進,作者充滿人性關懷的筆法,使人忽略人類種種的邪惡作為
也使人相信人類走過千年文明,啟蒙時代創造出的人性光輝不在走入黑暗
儘管經歷一戰的慘烈,作者仍以人性美好觀看世界
1935年版本充滿和平思維,美好童話應有完美結局
但[五十年後的後記]一篇,猶太裔作者的心靈遭受二戰摧殘,對人類文明絕望
放棄人性光輝的筆法,筆鋒轉為尖銳憤世,批判自己年輕所寫過於天真、充滿無知的和平論述
以『小孩有一天會長大』破題,大量憤世怨恨人性邪惡論述,不再以童話包裝歷史
捨棄了本書的初衷,也毀了這本書歷久不衰的特色
探討嚴肅歷史事件、了解族群衝突、解釋地區發展差異,這本書都辦不到
這本書特色在如何以美好童話來述說人類文明史,若捨棄其特色,此書就沒價值了
還記得以前不喜歡歷史這個科目
永遠無法搞清楚年代 先後關係
看了這本書 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
也沒有試圖去記下來
不過 我覺得他還蠻適合當作以前念歷史的輔助
前後連貫 語調輕鬆
雖然不若歷史課本詳細 卻會有一個架構
或許愈大 愈感覺到歷史的重要
想要讓自己對歷史有一個粗淺的全面性認識
讀過整個歐洲歷史,你會明白,自從有人類記錄以來,各個民族的戰爭、征服、統治從沒有間斷,或許曾經某個皇帝或某個帝國都曾有一段和平時期,不過到頭來,那些豐功偉業,那些打下的版圖,如今僅能在過往的地圖及歷史遺跡裡頭遙想,沒有任何帝國能夠永垂不朽,沒有任何一個君王能夠千秋萬世,生在如今相對和平的時代,實必須更加珍惜。
這本書的重點不是歷史資料有多詳細,而是看作者用洗練精簡的字詞講述歷史
最喜歡的部份是最後兩章,這兩章作者的寫作時間是分別是二戰爆發前與二戰後,中間相隔50年
在這兩章可以中看出親身經歷二戰的作者看法的轉變與對人類的失望,
雖然用是充滿希望的口吻作結尾,但最後兩章讀起來仍然非常悲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