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村上龍提出「有沒有可以立刻辦到教育改革的方法?」他自己的回答是:「發生多達十幾萬人的集體棄學事件。」因為被大家認為不可能,所以他決定寫一部小說。老實說,我覺得集體棄學這件事有點納粹…= =。
讀完有哪邊怪怪的,說不出是什麼,可是腦海中有浮出一點關於奧姆真理教的獨力生活那種封閉的味道??奧姆裡面的生活也很和平,可是就是因為缺了什麼才會導致‘地下鐵事件’吧?故事後面在北海道徘徊的居民,被拒絕在外,如果國中生建立的世界是要拯救日本的,為何他們不能相信人是會改變的呢?這樣子看起來感覺有一種標準存在:你配不配來這裡居住的資格,這是在貶低除了他們之外的人???可是…這世界上本來就沒有十全十美的東西啊!就是因為不是十全十美才需要奮力活下去啊~。不過,如果他們只是想要維護自己的「希望」,大概可以理解必須控制人數、環境、經濟…發展好的話,或許變成日本獨有的社會福利地區也說不定~。確實像最後關口說的,未來會變怎麼樣?期待帶一點擔心。不管怎麼樣,這故事只是其中一種可能性。
故事開頭還滿吸引我的,因為有個日本少年在巴基斯坦邊境從事炸彈拆除工作,引起日本學生一些討論,帶動故事的發展。剛開始的國中生中村與關口先生的對談還挺有趣的(最下面會提到),國中生對於未來的人生充滿疑問的樣子很可愛。然後發生國中生集體棄學事件,以及接著國中生創造自己的美好世界。對照的是大人們的無能,快要倒閉的日本國經濟,認真描寫經濟的篇幅很大,讀起來有種現在我是在讀小說嗎?的疑問XDD,兩邊發生的時間點都相同,卻意外沒有甚麼交集。連中間一次對談都太過於冷靜,不像是只有國中生年紀般的談話。總之,沒有交集的怪異真的非常怪異…大概想到日本的民族性吧?《村上春樹去見河合隼雄》一書中,村上春順:「我觀察日本社會有一個感想,那就是凡事如果不經歷一番痛,或者痛苦的話,正確也是沒有意義的正確。」 因為很多感覺跟村上春樹很像,不由得這麼思考起來…。(還是要說:我愛村上春樹!!哈)
現實中的國中生像書中懂那麼多的孩子多嗎?OK,我可以理解是故事,假如刻意打造成優等生的樣子。不過一般的國中生應該對電玩、動漫、外表、戀愛、運動、朋友…這種東西比較有興趣吧?就算沒有希望也不會浪費可以任意享受玩樂的美好時光吧?!這本小說發行的時間是十年前,但我個人不是很相信那時候國中生跟現在國中生會有多大的差別。高中生的話也許比較有說服力,我覺得啦!
教育的重要性到底在哪裡?我無法很確切的回答它有多需要,但是從某些角度來說他是跟生活息息相關的。譬如說:認識文字、寫字、詞曩、外國語言,普通的加減乘除,一些地理環境還有歷史背景…,這些並不是「必要」,但能夠讓我們適應「文明」生活。(村上春樹愛嘲諷「文明」 哈哈)學習的時間需要多長?如果依照亞洲這麼‘高密度’的上課時間,我認為三年已足夠。不過我不覺得這樣就可以停止學習,如果有興趣的話,還會去找更多更深的相關資訊出來研究吧!這才是重點。
而且我認為學校教授的內容基礎入門的就夠了,如果真的有興趣,學生無法自學,必定會扒著老師問問題才對!另外,什麼考試啦、排名啦,根本就是X,有誰能保證第一名的前途就一片光明嗎?暢行無阻,能娶到好老婆嫁好老公,沒有外遇,小孩品性良好又優秀外貌一流,公婆爸媽都相處很好沒有衝突?賺很多錢花都花不完?…我相信大家都沒有這個共識,那保留考試與排名的意義是什麼?我覺得那是權利之爭,是用來討好老師、爸媽、權威重視的其一工具罷了。雖然說成績排名這件事在某些徵選上有必要,但那並不是拿來評斷一個人的價值多寡。
讀大學的必要性?最近很像很多人在討論這個!老實說,我對大學的評價是一半一半。我自己選的科系不是我真正感興趣的,國高中都念那些,根本跟大學豪無相關的東西,怎麼知道自己喜歡什麼?腦袋都被荼毒到傻了,哪來的思考?只要有大學念就好了,當初是這麼想的。大學有一項是國高中沒有的,就是有自己選課的機會。我可能也很幸運?能遇到自己喜歡的老師上自己有興趣的課!
不過印象最深的是大一的必修國文課。我真的很討厭古文,什麼詩詞文言文通通都令我厭惡,一想到高中還要當全年級的面默背出來就覺得搞什麼東西,壓力超大。本來想說又要在接受一次古人的疲勞轟炸,不過那年的老師很不一樣。
我們上的是電影與讀小說,忘了有沒有考試(好像沒有),但是有很多作業要寫。電影評論、小說討論、上台做簡報…,我必須要說,這是我這一輩子上過最喜歡的國文課!寫東西對我來說不是很難,因為總是很多話想說,很多意見想表達,舉手當眾發言腦袋總不清楚,用寫的比較能呈現我想表達的!以前超愛寫週記,雖然大家都討厭XD。我很喜歡,每次都很期待上課,當然文藝氣息還沒開發的大一,有時會聽不懂國文老師專業的評論和講課的內容,作業也有絞盡腦汁想很久寫不太出來的時候,但依然近最大的力量去做,最後連老師指定之外的加分題都寫了!可以保證這輩子對作業沒那麼積極過。後來,其中一篇作業還被老師拿去當作下一屆大一課本的示範文。
但…意外的是同班同學退選的很多!問大家:「為什麼?」他們只說作業交不出來…。我很意外,真的很意外,但這正是我認為好的教育方式之一啊…:形成自己的想法,做適當的表達,而不是一昧的接受。從那之後,我想法變了,口口聲聲說不滿意教育的大家,自己也沒有想改變的慾望,如果人不想改變,那外在改得多好,只是徒勞無功。我只能說,絕對存在好的老師與好的教育環境,只是看你自己怎麼運用罷了,這是我大學感受很深的東西。
除了課,大學的通識中心也辦了很多講座,都免費用,我參加好多場,相當有意思,旅遊、牌卡、兩性、創業、音樂、傳媒…,還有音樂會啦、舞台劇…,都是相當不錯的資源!圖書館的書也相當多,也有一些電腦相關的講座。我承認自己在專業選修這一塊很沒有心,不過接觸大學提供那麼多的資源,我非常感恩,讓我開了眼界。
如果問我要不要念大學?絕對舉雙手贊同!不過前提是你想繼續學習,不管是課程或是額外的活動、社團…,對於未來茫然的人會有點幫助也說不定?!如果只想拿文憑,那我是覺得…也OK,但同時請你著手於你的夢想,看是要打工學習工作經驗還是做什麼大事業、研究某項感興趣的事情,如果只是為了拿文憑過著消極墮落的生活而浪費那四年,真的有點可惜,我打從心底這麼認為。
教育體制的確待改善,我已經暫時脫離台灣的教育體系,大學畢業後決定不再升學,雖然戴著第一名的頭銜畢業,但可以很誠實的跟大家報告那不代表我本科系讀得很好。只是從以前的經驗學會精準讀出老師的心和預測考題XDD。看到畢業成績優異,很多長輩都鼓勵我繼續升學,但我很清楚那不是我的本意,等我真正有想專研的東西再回學校進修效果一定會更好。有時候我懷疑長輩到底存什麼心?是虛榮心還是什麼?算了,反正我暫離了,也還沒生孩子,不清楚現在是什麼狀況,沒有太多發言權。
分享我有感覺的故事開頭,中村跟關口討論‘溝通’跟‘普通’。
「我認為,有事情想要傳達給別人的時候,首先必須將有事情想要傳達這件是傳達出去才行。舉個例子來說,在受到嚴密監視的集中營,如果有事情必須傳達給禁止交談的俘虜夥伴,這個時候俘虜必須將自己有事情想要傳達,傳達給另一名俘虜知道,是這樣沒錯吧?」
「在談話之前,我們首先得引起對方注意,拍拍肩膀,露出微笑,或是問對方有沒有空等等,都是有事情想要傳達的信號。這信號被接受後,雙方就會面對面,視線相對,這才開始進行溝通。所謂SIKATO,就是不理會那最初的信號。並不是不理會中村同學所說的事情,而是對他所發出有事情想表達的訊號視而不見。…我認為SIKATO是校園欺悔方式中最惡劣的一種了。」(P23、24)
→溝通是一門藝術。我常常在想到底怎麼樣才算溝通?溝通到底有沒有用?常常是跟對方說了,但結果還是一樣沒有改善,這到底算什麼?我在想中村同學會跟關口說這些,包含著無力感?‘跟老師、校長反應了,但還是一樣阿~~~’我相信,國中生一定不能理解,我以前也不能理解老師對某些事情的堅持以及學校的規定,不過念歸念還是照樣過了。雖然現在有些事情可以理解但有些事情還是得不到答案,就算理解也不見得認同老師是對的,反而欣慰當初自己做的決定,雖然到最後還是受了傷,但我覺得相當值得!
大家該知道的應該都知道,不需要多一位師長來約束,我又想起日劇《大切なことはすべて君が教えてくれた》(中譯:《教我愛的一切》),其中一集裡面有一位高中生說,性事、避孕的事情誰都知道,雖然知道不可以,但還是有股衝動想要試試看,就是因為這樣才會煩惱阿~~~。看到女學生如此怒吼,心中真舒暢,確實人生就那些事情而已,因為‘情感’人才會陷入不同的煩惱,不然每個人都按照SOP(標準流程)走就好了啊 囧,那我可以保證人類馬上就會毀滅了(大笑)。有時候也不是要什麼「正確答案」,畢竟能給答案的人也只有自己而已,需要更多的是陪伴、關心與支持罷了。
「我一直被這麼叮嚀。父母親的談話,我記憶最深刻的就只有這個而已。可是我根本就不明白什麼叫做普通,至今天仍然不明白。父母親也曾經告訴我,就是要和大家一樣,可是我們每個人都不一樣,不是嗎?」
「你父母所說的普通,該怎麼說呢,我覺得應該有遵守共同標準的意思吧。而所謂每個人都不一樣,則是指性格或是個性等方面不一樣吧。」
「所謂共同的標準,是指法律嗎?」
「那也是吧。還有道德等等。」
(P31)
「所謂的道路,是指什麼樣的道路呢?」
「就是道路。還有家庭,普通的家庭。什麼是普通的家庭呢?」
「那應該是房子不大也不小,不貧窮也不富有的家庭吧。」
「那麼,普通的長相又是什麼樣的長相呢?是不太醜也不太美的長相嗎?」
「普通的日本人與普通的美國人,長相不一樣喔。」
「東京都港區的普通人家與青森鄉下的普通人家一樣嗎?」
「我覺得所謂普通,應該並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概念。所以,我根本不明白如何去當個普通人。」
(P32)
→打完我才發現,這段不是在講普通而是‘期望’,爸媽的期望、社會的期望。活在普通的狀態下雖然安全,但一點都不有趣!跟上一段一樣,都有一點對未來的不確定感。其實有不確定的感覺才是對的吧?!就是因為不知道所以才東做西做,體驗可能性!如果都安排好了,我看可以直接進入棺材裡,反正活著跟躺著沒兩樣…。雖然不確定感是好的,但也要在身心安全的範圍下談比較合適。如果身心不滿足,大概也不必考慮什麼普通、期望的事情,能吃上一餐睡一覺比較實際…。
“集體輟學”這種事件可能是一般社會無法想像的狀況吧!正因為前所未有,碰到的時候也不知該怎麼處理,畢竟對於習慣的事情才懂得用習慣的方式去處理,但正因為太習慣於現狀,安逸於身處的舒適圈,反而提不出有力的對策,而造成抱怨的人多,試圖改變的少吧。如果,重復無聊的瑣事是令人感到安心的一個手段,那還真是悲傷呢!所以書中的大人反而被國中生瞧不起,也說不出國中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如果照他們說的“無法溝通只好採取暴力”,未嘗不是一種警惕,畢竟,破壞不正是建設的前提嗎?很有趣的一本書,希望之國,一個非閉塞化的地方!
...Continua『自從非銀行金融機構、中小營造業與信用合作社開始陸續倒閉的時候開始,社會大眾就逐漸了解這下子可不妙了,卻沒有人清楚實際情形到底有糟糕到什麼程度』
『對受薪階級而言,薪水是很可怕的東西。即使自己沒有感覺,最後卻連精神都得靠薪水來支撐』
『這個國家什麼都不缺。真的是什麼五花八門的東西都有。可是,就是沒有希望』
老實說,這本書開頭有點沉悶和嚴肅,而且到中半部還有好多關於經濟等非常龐大的著筆,
說真的,雖然無聊,但是卻也千萬不能略過!因為看到後面您可以了解到~那些中學生的想法
和行為,是有關聯的!
然後阿,看完這本書,我真的不得不佩服村上龍這位作家!
讀完後心情真的是~有種很難言語的小感動。
雖然說那種希望之國在目前來說是個烏托邦,但至少是提醒了我們很多
即便它主要在講關於日本,但很多時候!那些現象連台灣都有~而且幾乎是通病
該說是,這本書一在在的提醒了我們,技能(skill)的重要性((您誤會了吧))
而且該怎麼說呢,不管是什麼~不該是以利益做全面考量
總之~很開心看到這本書!
非常希望能推薦給各位~:)
...Continua“這個國家什麼都不缺。真的是五花八門的東西都有。可是,就是沒有希望。”《希望之國》頁244
本書主要內容雖是日本經濟,但其實為藉由”日本經濟”這樣的語言來架構日本教育與社會型態逐漸崩盤的一種過程性,當然同時也可以做為相似的時間軸。文中的開端從Uamamugi(生麥)與其夥伴拋棄日本人的身分轉而到普什圖 民族擔任游擊隊員漸漸導火,進而引發日本中學生集體罷課並建立Asunaro(羅漢柏)組織。這樣的情勢都可以說是一種借喻日本當下所欠缺去面對”正常性”的問題,這些問題的的確確是不應該簡單地劃分或依照代號去解答,但也非難以去知悉。如同書中一再提及的希望兩字,日本成年人只懂得心滿意足地去觀看能夠看得到的景觀,至於越過山頭的望而遠之。在大眾把事情看得如同笑話與理所當然(包含媒體、廠商與政界),並汲汲營營地固守著寶一樣的語言(這裡只所擅長的能力)打垮他人。
每個人都不互相連結只躲在各自一角,年輕的一族藉此看到以後的生活型態,那會感到嚮往?「我不要長大」、「這個社會真是噁心」、「讀書沒有用啦」之類的話與才是正解吧。
《麥田捕手》一書裡的少年藉由逃離來反叛社會體制;《危險心靈》的小傑則不斷反抗反抗職到找尋出自我的意含;《希望之國》也如同於此,只是他的規模更大、意識更廣,到後來已經不單純只是國中生罷課,而是對整個社會的再重整。
書中成人與孩子(暫且命之)最為嚴重的衝突是在Asunaro推派的代表楠田 讓一前往國議會偵詢,正式地在此孩童打破既有社會,甚至可以擁有足夠的力量去自我生存。而對於大眾而言也成為了無可忽視的組織。或多或少”忽視的行為”是在於媒體過分娛樂化新聞所造成,另一方面觀看者漸而不去探討正常與不正常(像是國會打架、援交、性侵、欺凌、石油價升降、市場衝盤、信任度下跌是正常還是不正常?)也使得社會封閉了起來。套句布爾迪厄 說的話:「作為生成性圖式的既得體系,生存心態使一切附屬於其生產的特殊條件的思想、知覺與行為的自由生產,成為了可能。」生存心態就是國中生眼裡日本這個地方所缺乏的要素,或者說是他們要去探討希望是否是維持永續發展的必備條件之一。所以當書中前國中生企圖製造自有貨幣、建立基本能源、並創造實際效益來獨立出日本一國,就不是那麼驚人的事實,而是可預料的。
...Contin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