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稱之為速配測驗:高中時期絕不會互相往來的人,日後絕不應結婚。「我們從未真的從高中時代提昇出來。」她說:「我們只不過一昧在壓抑往事,我們的本質其實沒變:高中校花永遠都是校花,而怪胎永遠都是怪胎。」……為了安撫以前的那個自己,他(艾德溫)要娶她(珍妮);這樣一來,他便可告訴自己:「瞧!你辦到了!」……說不定我們每個人都未曾脫離高中時代。---p101-102
不同的書中,往往露出一點真理的苗頭,但從未有人把它整個搞定,連差一點就要搞定都辦不到。我的意思是說,我們為什麼會有這麼多該死的自助書呢?說穿了,還不是因為沒有一本真的管用!要是有人寫出一本果真管用的自助書,天殺的,我就要失業了!---p154
「感到幸福是不正常的事嗎?」
「對,就是不正常。我可是專編自助書的,相信我,這一點我很瞭的。人人都在追尋某樣事物,重點在於,他們窮其一生,也追尋不到。人人都需要幫助,至少他們以為他們需要幫助。我知道我需要。」---p159
倘若暫且不去討論現代消費主義、不道德的廣告和身分包裝索引發的種種議論,倘若把那些統統都拿掉的話,你在奈傑.席姆斯身上所看到的,正是永恆的人類慾望。一股奮鬥努力的精神,一種白費力氣(卻攸關緊要)對自我實現的追索;對更多的、更大的、更有錢、更快的事物,以及更美的外表的渴望,它是一個力求自身完美的大妖獸。儘管完美的境界一輩子也企及不了,然而自有史以來,正式這股渴念,在激勵著人類。---p216-217
許願的時候,小心為妙,因為願望可能成真。---p237
不要溫馴地走進那良夜……,有意思!……那些禿頭佬,把一邊的頭髮留長;抹上厚厚的油以後,統統梳到另一邊去。看起來荒謬透頂,所以我們大大加以調侃。可是把頭髮梳向一邊的人,是在否定他們即將死亡的事實。其結果或許好笑,然而這個姿態的本身,還有它底下的動機,不好笑。---p241
這個世界並不是到處洋溢著魔術般的神奇光采,而是充滿了悲哀。---p247
妳有沒有看到我們創造的所有這些機械裝置和權宜之計?妳有沒有看到我們如何壓制症狀,設法用廉價的OK繃來修復穿孔的心?梅,這就是我們的德性,這就是萬事萬物核心的悲,物之哀。梅,我們之所以為人,就是因為我們有這個,不是幸福,而是事物底下的悲哀。---p250
我不曉得人生的意義是什麼,但我確知一件事:人的語言當中,最重要的兩個片語就是:「早知如此」和「說不定有一天」。我們以往的過錯和我們單方面的渴慕,我們追悔的和我們渴望的事物;我們之所以為人,原因就在這裡。---p253
喜悅不是一種存在的狀態,梅,它是一項行動。喜悅是動詞,不是名詞。它並非獨立存在於我們的行動之外。喜悅理當是稍縱即逝、虛幻無常的,因為它從來就沒有永垂不朽的打算。梅,物之哀,「事物的悲哀」,萬事萬物中皆藏著悲哀,連喜悅之中也有。沒有了悲哀,喜悅就不存在了。
喜悅是我們做的事,喜悅是在雨中赤裸著身子跳舞;喜悅是異教的,荒謬的,帶著慾望與悲哀。至福卻不是這樣,至福是我們死後去的地方。---p287
「有意思的是,」道德先生說:「兩套制度所依據的基本假定,卻是相同的,資本主義也好,共產主義也好,之所以會興起,都是基於一個信念:生活,主要就是在衝突,在競爭,兩者的基本概念,皆為社會的不安與不平等。一套制度對此甚感歡喜,令一個則加以斥責,但是兩者都認為那正是社會的既定事實,兩者比我們所了解的,要更為相似。」---p295
(艾德溫引用)惠特曼:「我自相矛盾了嗎?那好,我自相矛盾。我體型大,體內裝滿了各種東西。」---p321
我早就知道這書會暢銷,重點就在這裡。我只不過把人們想要聽的話寫出來而已,他們一直等著要這些話,我把它們包裝成一份,供人一次取用。---p323
要知道,道德非關在對錯之間做個抉擇;而是在灰色與灰色之間做抉選。---p324
我們是什麼東西?我們是誰?我們並不是我們的身體,我們不是我們擁有的財產、金錢或社會地位。我們是我們的性格、我們的弱點、我們的奇行怪癖、我們的挫折和我們的恐懼,拔除了這些,你還剩下什麼?什麼也沒有,只剩幸福而愚蠢的軀殼,空洞的眼神和呆滯的表情。---p327
義大利人說得好:cavoli riscaldati,「設法重新加熱包心菜」,泛指企圖破鏡重圓,再續前緣,註定不會成功。重新加熱的包心菜,難免一團軟爛,難吃又勾不起食慾,根本就沒救,梅和艾德溫之間也是這樣。……這個故事裡,王子與公主並沒有從此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而我想,這正是重點所在。---p348
...Continua花了兩三天的時間把這本書看完。
真是一本相當有意思的書。作者以幽默的口吻說明這個世界上到底有沒有真正的幸福,這是我們從來沒想過的事情。
如果,全世界的人都能平靜的感受到幸福,那會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呢?
這本書不知道為什麼,竟然讓我聯想到最近很受歡迎的某種類型的電影,像是『28天毀滅倒數』
原來,當每個人都感受到幸福時,會像是傳染病一樣,四處散佈,無一倖免的。
托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這本書的開場是這麼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於是從某一天開始我們所追求的幸福有了規則可以量化,我們開始比賽誰能夠先達到這個幸福標準。我最喜歡的顏色是綠色,但是其實我並不會說我想要一個只有綠色的人生,雖然我的生活用品充斥著深綠、淺綠、祖母綠、橄欖綠、天使綠、土耳其綠...這些綠,但出門的時候卻不會把自己穿的跟一顆樹一樣,雖然這麼多綠色聽起來這麼有層次,但是我不要只要一個顏色的人生(閉者眼睛想看看,那真的很可怕啊)。席慕蓉這麼說過:追求一種你想要的生活方式,然後不要屈服在世俗的眼光底下。不要讓屬於你的幸福被格式化,我們今天釣魚去吧!
...Continua在看這本書時,正逢生活上的低潮
每天忙忙碌碌,工作,生活,生活,工作
發現人生好像一點意思也沒有
因此到了圖書館,看到他的標題,毫不猶豫的借了這本書
原以為會在這當中找到不管是人生的大道理或是格言(再嘲笑這些表面文字一番作為自嘲)
亦是有趣的人生體驗
約看了三分之ㄧ
就不由得搖頭訕笑
真是跟預期的情結相差十萬八千里
作者的生活忙碌紛雜,在人際交往,工作以及生活的一蹋塗地中
遇到這本{幸福]之書
沒想到卻是一本有如浮世德的惡魔之書
缺乏理性之人因為沉信於專家,書本之言得到了幸福
太過理性之人卻有如身陷地獄中的不得翻身
主角笨嘛?我想人生中清醒之人畢竟得嘗盡箇中酸甜苦辣
才能找尋到真正幸福之感
我很推薦這本書
情節有趣,言詞辛辣
想找尋幸福或想嘲笑自己生活一番的人
來翻書吧
大膽的寫出一個類似現在的世界,而當有一本書讓世界變得完全幸福的時候,那會是怎情形?書裡有些語言的特殊用法(縮寫、自創詞)讀起來會有點不流暢,但這樣的構想還不錯呢,挑戰對幸福的懷疑,讓我想起史基納的桃源二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