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者,生命的延續應當受保護;死者,生命的尊嚴應當受尊重。(P.23)
●測試是必須的,但學習必須靠時間,密集測試使整體均衡學習失焦。(P.31)
●教育資源是所有人共享。(P.32)
●唯有自己和自己競爭,才是最健康、最有意義...的學習方式。(P.40)
●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協助,encourage them to find their own learning way (P.49)
●同儕競爭〈弔詭〉→國內優秀人才無法同理弱勢。(P.66-67)
●教育貴養趣 (P.143~P.163)
●學習瑞典,揉合自身傳統文化。(P.262~269)
作者陳之華從2008年第一本作品將芬蘭教育現狀與觀點引進台灣至本書2010年的第三本作品,身為第一線的教育工作者,想語重心長地說,書中提到台灣教育界的一些缺失,教師的部分真的改進許多了,開始組教師工會,也有教師專業評鑑,我承認媒體所提到少數惡劣師資是存在的,但大多數的老師仍然是努力吸收新知用心教導對待每個孩子的,說真的,老師們又不是神經病需要每天虐待學生嗎?在地狹人稠的台灣,隨著日益惡化的經濟環境,要做到作者所提到芬蘭那樣的教育福利環境是不容易的,但是至少希望能做到書中最主要強調的精神『尊重』吧,政府官員、學校主管、老師、家長、學生間彼此互相的尊重,回歸教育的本質─孩子的快樂成長,而不是一有狀況還搞不清楚前因後果一律先訴諸媒體,台灣人最大的毛病就是好像講話大聲就是贏,先不管是非對錯,社會若一直充斥著如此暴戾之氣,孩子們能有多好的養成教育是不太可能的,回歸各自的專業彼此互相尊重是本書的宗旨也是目前教育界最需要的啊。
...Continua作者以兩個女兒在芬蘭就讀小學後再回到台灣就學的經驗為例,比較兩地的學習環境、老師的教學態度、教師公會體系及芬蘭政府對育嬰的補貼政策等,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芬蘭「以孩子為中心」的教育觀點。
2010年的書,但今天讀來還是覺得很「醒」人
或許是零體罰、12年國教等動盪不斷的衝擊已兵臨城下之故?
『對每個個體都「訴之以情、說之以理」』大概是最深刻我心頭的提醒
老師是個體、學生是個體、家長是個體,都需要被尊重。
然而,因為文化脈絡、資源都不同
所以,所要陳述的「情」與「理」便需要以不同的方式呈現。
對於近日來的一些迷惘,點燃了一些光亮和希望。
這不是第一本"讚揚"芬蘭教育的書籍(應該也不會是最後一本),身為教育工作者,我真的很羨慕,芬蘭的政府、教師和家長能夠共融地為下一代而努力,反觀台灣島的現況,真的在就是老師怪行政、行政怪官員、官員批老師、老師唸家長、家長罵老師的無限迴圈裡循環。
羨慕歸羨慕,但我今天看完「成就每一個孩子」體認到一個恐怖的現實,芬蘭之所以這麼重視教育是因為他們深知人力就是國力,而我們黃種人則是因為人太多所以小孩子一出生後就活在團體的競爭壓力下,相對之下人命不那麼"值錢":兩造的文化在根本上就對兒童的定位抱持著迥異的"看法",自然也有著不同的對待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