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都在》故事一開始,就有意外的發展;這不只是一本愛情小說,其中談及的還有親情、友情、婚姻、家庭...
繼續閱讀︰http://mypaper.pchome.com.tw/peppermint733/post/1341392608
難以至信怎麼可能會從7歲認識到50歲才在一起? 怎麼可能這麼多年通信連絡沒斷, 且還一直愛著對方? 但中間真的有好幾段都可以讓你熱淚盈眶...
也是第一次看小說的內容是以信件為主, 鋪陳敘述都很貼近我們日常生活,讓人很容易產生共鳴. 不至於哭慘的大推~
我所說的冗長是因為他們不斷錯過讓我很錯愕覺得夠了喔你們趕快在一起啦.
一開始 我只是為這兩個不斷錯過的悲哀"友誼"祈禱,看了1/2後我懂了,不只是focus在他們不斷錯過的愛情,還有家人朋友夢想一切的生活,蘿西抱持著對未來的夢,但計畫永遠也趕不上變化,非常貼近現實生活就好像身邊也有一個蘿西朋友似的,用幽默挖苦自己方式對生活抱怨撈叨,覺得自己倒楣與同年人差一大截,但卻從不後悔自己做的決定.凱蒂-跟她如此相像確保她不再如她重蹈覆轍,不忍把女兒與托比分開就像當年她與艾力克斯一樣分離.我發誓我看到這裡我已經把書不知道丟了幾遍,然後又默默的拿起來繼續看...
也許繞了這麼一大圈他們錯過許多時光以信件往來的方式陪伴彼此度過美好悲慘起落任何時刻都迫不及待彼此分享,然而因為這個繞圈這個錯過,最後明白彼此心意,了解愛如此強烈深厚並珍惜. 他們要做的不是婉惜錯過而是更加珍惜眼前.
剛上學時,我覺得六年級學生年紀"好"大,懂得又多,其實他們頂多也才十二歲。等到我十二歲,又認為比我大六歲的十八歲高中生一定懂"所有"事。後來我十八歲,我以為大學畢業就會真的成熟。二十五歲時,我還沒上大學,對人生感到茫然,還有個七歲大的女兒。我深信三十歲後,我對人生至少會有"一點"概念。
但並沒有,還沒發生。
所以我開始想,或許等我五、六十歲,甚至七老八十的時候,還是和睿智、有見識沾不上邊。或許那些很長壽、看盡世事、走遍天涯海角、兒孫滿堂、歷經個仁創傷、戰勝內心惡魔與學到生命教訓的人,臨終前會想:天啊,天堂的人一定無所不知吧。
但我敢說,等他們上天堂,成了其中一員,無所事事地看著在世的親人,心裡還是會想,下輩子總該能通曉世事了吧。
但我想我已經明白了,史戴芬。我已經思索很多年,發現我們每個人,包括上帝在內,都不了解生命是怎麼回事。
-蘿西
露比:我只是看事情的方法跟你不同,我不太去想什麼年齡還是生日的事,對我來說那也只是某一天,沒有任何象徵意義,只不過是人們創早出來的很多解釋和通則,目的是提供對話、辯論、和媒體討論所需的素材。凱蒂不會在她滿時十六歲那天早上起床後,就突然變得很叛逆;如果她想幹什麼,幾歲都會去幹。上個月妳滿三十六歲,那代表妳再過四年就滿四十歲。妳覺得妳滿四十歲那天會跟滿三十九歲還是四十一歲有什麼不一樣嗎?人們創造出年紀這種說法,才能寫那些愚蠢的自我成長書籍、在生日卡附上愚蠢的評語、幫網路聊天室取名,還有為自己生命中的危機找藉口。
例如男人所謂的「中年危機」,就是炒作出來的話題。年齡不是問題,是男人的大腦有問題。男人從還是人猿時就會欺騙(可以在這裡插入妳的笑話),從穴居時代(這裡也可以放)一直到現在這個應該是屬於文名人的時代都一樣。一切只關乎他們被創造出來的方式,而不是年齡的問題。
-p.323、p.324
...Contin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