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格雷探長的耐性表現在「竭澤而漁」的檢視所有資訊;難怪他感到訪問「整個宇宙」的辛苦了。「然而,這正是身為一位探長為了讓更多案件水落石出所必須付出的代價,諸如:爬梯子、在角落裏聞來聞去、到處和人聊天、問一些明明知道沒有幫助的問題,並在陰暗不堪的小酒館打發大部分的時間。」在小酒館混不是沒道理的。據說,就連許多科學理論,也是從這類場所發想的。此次探長在小酒館獲得的資訊,正是了解這樁案件的突破口。
表面上,探長破案似乎靠的是「靈光一閃」,但我認為,深厚的知識和經驗才是一般靈感的可靠泉源。這種靈感不同於邏輯性的循序推理,而是潛意識的「全腦搜索」。但搜索的前提是:要有相關的資料可以搜索。這就是日積月累的知識和經驗了。當然,問題絕非如此單純。以我們的google行為為例;同一個問題,有些人就是能下達更適切的關鍵字,不僅縮短檢索時間,而且還能獲得更有價值的資訊。或許,對問題有更多角度的聯想及更深入的理解,會有若干幫助吧!
...Continua即使是看完了這本書,還是不太能理解書名是什麼。
如果書名裡「耐性」二個字,感覺就應該要有很龐大的故事架構,並輔以牛毛般的瑣碎細節才是,但這本書出乎意料的薄;再來,至少出場人物很多,中間的情感或利益糾葛複雜,探長需要花很長時間整理並解開謎底才對,但這本書出場人物沒幾個。
詹宏志先生說到希孟農的小說可以讓你感受到巴黎,我有點小小的好奇他是不是選錯書了,因為除了書中提到的兩家應該是虛擬的餐廳外,好像沒別的了。
一樣是警察推理小說,羅斯安娜還寫得比較好些,你可以感受到馬丁.貝克的心情,跟著劇情演進而緊張;至於馬格雷探長,嗯,除了他愛吃和感覺起來愛老婆外,沒別的特別印象了....
這部作品我因緣際會先看了改編的電視劇,然後才看小說。電視劇是由邁可.坎邦(Michael Gambon)主演馬格雷探長,他也是現在電影《哈利波特》中的第鄧不利多校長。原作者喬治.希孟農為比利時法語作家,改編的電視系列兩季12集,卻都為英國演員演出,劇中講英文,由英國公司拍攝。英國人不愧癡迷推理,連法文小說都撈過界了。我覺得電視劇挺不錯,原汁原味,很忠實傳達原著內容。回說小說,《探長的耐性》的書名讓我在閱讀之前就相當擔心,我的想法大致是「推理小說一定真相大白→馬格雷有破案→馬格雷有耐心所以破案→犯人應該早早就被鎖定但很不合作所以馬格雷才要有耐心→所以小說很悶」,閱畢之後,還好,小說很短,還來不及無聊就讀完了。倒是詹店長在導讀中說的話倒是值得講一下,他說「讀奚孟農的小說是不需要耐性的,因為他並不和讀者『比賽智力』」,我分別贊成這兩句話,因為小說很短,儘管沒啥高潮,也不至於不耐煩,而作者也不是寫解謎推理,當然不與讀者較量。但詹店長這兩句話串起來,我倒是看不出什麼因果關係。馬格雷在書中說自己的行事來自於靈光一閃的直覺,我覺得他挺有自知之明的,既然偵探都說自己是靠直覺,那麼就算是靠直覺破案,讀者也沒什麼好抱怨線索不公或什麼的,作者已經打了預防針在先,本格推理迷要是跟作者計較線索安排等等細節,那未免太不識相啦!
...Contin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