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勃律師是該對母女的委託人,受雇為他們洗刷嫌疑、找出真相。
然而,社會大眾一面的傾向同情受虐的年輕女孩,完全無視事實真相和理性的聲音,發揮一己的同情心,對這對母女施予各人心中正義的制裁。
羅勃律師不但要找出真相,還要面對各種突發狀況,他能順利完成委託嗎?
有人歸類這本小說為格蘭特系列,但格蘭特不是當中的主角,出場的時間也不長,所以我認為不計算在內也是正確。
小鎮事務律師羅勃在優柔的日子中突然收到一位女士的委託,做其惹上刑事案的律師。羅勃一向是民事的事務律師,對刑事案一點也不熟識,但因為那位女士的緊急要求,本想著快快了事,把案件推給其他律師,卻發展出令人意想不到的結果。
我也不知道,原本是按出版序看作者的作品,而第一本是格蘭特的故事,於是我就先看格蘭特的書,看畢就看非系列的故事,所以到現在才知道非系列的兩本「萍小姐的主意」和「法蘭柴思事件」比起格蘭特的是這麼好看得多!
我想一想,覺得好看是因為主角是一位沒有刑事經驗的律師,對案件就像讀者一樣是個新手。他為著自己所相信的而努力,盡自己所能的幫助他認為無辜的兩位女士,這是我覺得為什麼他可以嬴得我的喜愛的原因。
在我的心目中,羅勃比格蘭特好是因為他有自己的信念,認為好有好報,惡有天收。格蘭特則一味只看有沒有證據,在法律上是否能定罪,上司要他快點結案。雖然他也可能從「看面相」中知道(覺得)那個人是有罪,彧那個人是無罪,但他完完全全的在法律的制抓下工作。我看羅勃的故事時,就看得比較開懷!案件能夠勝訴的證據來得雖然是很巧合,也就是故事內說的,上天的奇蹟,主角才能讓兩位無辜的人幸免災難,但正正是令我覺得正義是存在的!看得很爽!
另要一提,即使是懂「看面相」的,格蘭特在這個故事內就是失敗了。他相信(不是面相)證據,所以有人報案就要辦理,有發現足夠證據,就拿拘票去起訴,故事內他是一名冷淡得過份的警官。
若果有讀者看了格蘭特不喜歡的話,請不要灰心,看不是系列內的獨立故事吧,一定能把對作者的失敗挽回不少信心。
...Continua【法蘭柴思事件】The Franchise Affair
這本才是傑作啊!比起前幾本的緩慢拖沓,這本恰到好處的展現了英式幽默和含蓄,越看越開心,而且結局也很好。
今天我自己的狀態不太好,看過電影之後回家吃了飯,睡到快九點才醒來。本來是要接著讀論文,不過先把看到一半的小說拿起來,就這麼順著看完了。雖然是個一事無成的日子,不過至少看了兩個好故事,可以繼續把日子過下去了。
先簡單介紹一下這本書的內容。
------------------------------------------------
羅伯特‧布萊爾先生是個住在小鎮上的律師,祖傳的律師事業讓他有著不緊不慢的優渥生活,除了上班之外的日子被高爾夫球、老姨媽的叨唸和紅茶咖啡包圍。年過四十的他已不復年輕時的容貌,保守而規律的日子讓他失去了所有的衝動。他還沒有結婚,正當他以為自己將在這種平穩的日子中終老之時,法蘭柴斯事件就這麼闖入他的生命之中。
法蘭柴斯是鄰近郊區的一棟大宅,一對相依為命的母女住在裡面。他們才搬來一年多,對於慢熟的鄉下人來說,她們既陌生又古怪。打電話給羅伯特求救的那一天,她們正陷入法律危機之中,一個十五歲的女孩帶著警察來指控她們,說她們綁架了自己一個月,強迫自己做女僕的工作,並施以肢體虐待。
以羅伯特的個性應該要拒絕這個案子,轉給主打刑案的律師;但是他接下了,並且開始對法蘭柴斯一案產生了巨大的熱情。他認為他的客戶是無辜的,要破除他們困境唯一的方式便是找到那女孩真正的行蹤,但這對於一個安逸的鄉下民事律師來說並不容易。一方面想著對正義的追求,一方面想著法蘭柴斯大宅中深具魅力的女兒瑪麗恩,羅伯特解決眼前一個個問題,在上帝的幫助之下,終於迎來最後的結局......
-----------------------------------------------
就劇情來看設計得很簡單,也不太像是「推理」小說;比較像是1920~30年代的法庭片,從律師的觀點來描述事情。但有趣的地方又不只是那些證據推演,我個人覺得最有意思的是羅伯特這個熟男的心理狀態XDDDDD
他是個很含蓄、紳士的人,對自己和他人都很誠實,儘管想要極力隱藏,但熱情還是顯而易見。英國紳士不把吃醋表現出來的,情緒上來的時候就用尖酸刻薄的話酸人。羅伯特在本書中超級愛吃醋啊,從他的姪子內維爾到各種大小配角,只是寫得不明顯罷了。
我不知道女主角瑪麗恩的魅力在哪,鐵伊只有側面描述而已,不過一個有自己主見、有文學品味、會品酒做菜(自稱初級,羅伯特認為中級)的女人,就算已經三十好幾也還是很受歡迎的吧。我還蠻好奇為什麼鐵伊的故事裡這麼多老小姐/老少爺和老人相依為命的劇情的,可能是她自己的人生也是這樣吧,我是蠻能共鳴的。(與老人共同生活中)
葛蘭特在這個故事裡也有出現,作為半反派的警方的角色。這個時候的葛蘭特是個年輕的帥哥警探,身材很好,聲音又好聽,但是一出現就被當事人瑪莉恩小姐的媽媽「噹」,搞得他很火大又不給他機會表現......
我想這本之所以好看的原因應該是一開始就決定好「兇手」了,不需要花心思處理推理的不確定性。雖然被歸類為推理小說,但鐵伊的書真的不能當推理小說看。
好,我要繼續回去睡覺了......
...Continua 很不喜歡這本書讀完的感覺, 這位律師竟然因為生母個性不負責任, 推理出女兒一定也是一樣, 結果結局也真的是這樣.
感覺出作者的觀念, 收養的孩子不管怎麼教養, 血統是怎麼就是怎麼, 看了好不舒服.
另外, 翻譯過於生硬拗口, 讀起來好吃力.
1949年。〔The Franchise Affair〕
這本是我看〔約瑟芬.鐵伊〕的第二本書,第一本是被喻為經典的〔時間的女兒〕。
比起〔時間的女兒〕,看這本書簡直是輕鬆許多,它是個小品,但字字句句都說到心尖上。尤其是,最近非常流行所謂的人肉搜索,只要新聞或是多人使用的社群網站,只要有人發佈某些片段的影片或是消息,往往許多人不問清楚原由,就開始踏伐。而這部書,雖說是寫於1948年,但在今日讀來除了對英國那怪里怪氣的思維和有點封閉的生活格式,有點吃力之外,我個人對於因為一椿離奇的綁架案,引起英國小報的興趣,所寫的刊文導致夏普母女生活上的轉變,而羅勃‧布萊爾,一位生活規律的可怕的律師,意外的成為夏普母女辯護律師,從此生活多了些刺激和平淡的激情。
對於夏普母女,作者描寫的非常生動,尤其是夏普老太太,似乎什麼都逃不過她經過歷練的雙眼,而夏普小姐風趣不做作的言論,隨著出現在書本的頻率,也擄獲我不少的喜愛。尤其在夏普小姐拒絕羅勃的求婚那段,我個人認為,把夏普理性和成熟的個性,表現的非常精采。夏普小姐明白的指出自己和羅勃的生活圈不同,習慣的不同,若是在一起,會發生什麼樣的情況一一說透。這種直來直往的拒絕之詞,雖然當下令人似乎有些許的不舒服,但也提早讓羅勃想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樣的伴侶。
至於書本最末的大轉彎,老實說,覺得好運的成份要佔太多,不如,把本書看成是似是而非的言論,如何影響當事人的生活,要來得好些。有趣的是,在羅勃尋找目擊者的過程,雖然,幾乎所有人都同情可憐女孩伊莉莎白‧肯恩,但也有些許的人對於這女孩的言論有些批評。例如:我覺得這女孩有點過份的乖巧,或是我從她的眼神,就知道她不像表面的那麼溫順等等。那種肯定的語氣,透露出識人精準的驕傲感,讓我常不禁聯想到新聞針對重大事件請名嘴上節目的畫面。
...Continua誰說推理小說一定要跟謀殺案有關?而「法蘭柴思事件」不但是個跟謀殺案無關的推理小說,整個故事只是以一個發生在偏遠小鎮上的一件有點像是羅生門的事件為整個故事主軸。跟其他推理小說中的謀殺或其它驚悚的橋段比起來,這本書描寫的真的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作者約瑟芬.鐵伊就是能把這樣一個平淡無奇的小事件描寫的非常引人入勝。而故事的主角羅勃‧布萊爾只是一個鄉下小鎮的執業律師,因為是家族事業,羅勃只能安於幫老太太改改遺囑等很一般的律師工作,直到他接到住在法蘭柴斯的一位婦人瑪莉安‧夏普與她的母親的委託,替她們處理她們被一位年方十五的小女孩伊莉莎白‧肯恩指控監禁且虐待她長達兩個星期的指控。伊莉莎白‧肯恩對法蘭柴斯內部的描述都正確到如同照相般明確,但夏普女士否認曾經見過伊莉莎白‧肯恩,而且她們完全沒有理由去做這件事情。但社會大眾一面倒的同情受虐的年輕女孩,完全無視事實真相和理性的聲音,甚至要對這對母女得到應得的制裁。整個故事流暢的描繪著在1949年的英國充斥著謹慎保守的紳士、盲目的群眾輿論及媒體亂象、人與人之間的疏離的社會現象。約瑟芬.鐵伊的功力在她的小說中所展現出的嚴謹細膩的構局及優美的文字描述,使她在歐美推理界中佔有一席之地。
一個十五歲的女孩伊莉莎白‧肯恩在去親戚家渡假期間失聯了兩周後回到家中,只穿著單衣而且全身是傷,疲憊不堪。她告訴大家,她被一對獨居在叫做「法蘭柴斯」的神秘老宅子裡的一對母女給軟禁,受到了許多虐待,後來才趁機逃出。這件事很快就被八卦小報給炒熱,大家都同情那個女孩。相對地,被指控的夏普母女卻被描述成是離群索居且個性孤僻的怪人。當警方正在蒐集證據之時,全國民眾已經將這對母女當成女巫,不斷地騷擾甚至破壞她們的生活。羅勃‧布萊爾接受夏普母女的委託,提供她們法律方面的協助,旦他所面對的是一個絕望的情況,他或許能讓整件案子導向「無法證明」而讓自己的當事人獲判無罪,但他決定如果要拯救當事人的名譽,他不只要打贏官司,還要揭穿年輕女孩的整篇謊言……
...Contin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