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精彩有趣、充滿哲思氣息的成長故事。生命就是個謎,師父的無知建立在了解上,是個幽默的笨蛋;徒弟的了解則建立在無知上,是個嚴肅的傻瓜…
重讀此書,覺得作者雖然以蘇格拉底為智慧老人的象徵,卻與古希臘哲學沒什麼關係,而是近似佛教的觀念,印象最深刻的大概是:一、勇士採取行動,傻瓜只作反應;二、情緒、衝動無好壞,要緊的是轉化能量為行動;三、靜坐要內觀而放下,淨化心智,脫離幻象,恢復知覺;四、自我負責,活在當下,不求不避,感知超越心智的喜樂;五、生活經驗如看電影,來來去去,不必迷己逐物;六、身體在意識裡面,而非意識在身體裡面;七、死亡是比青春期稍微激烈一點的轉變…
總之,概念如塵埃,會蒙蔽知覺,人往往耽溺於心智的牢籠而不自知。採取行動,脫離幻象,不求不避,才能活得真實而自在:書中這位蘇格拉底,其實比較像是老子的門徒…
...Continua我是先看完”蘇格拉底的旅程”一書,讓我認識了"蘇格拉底"這個人。然後才回頭閱讀這本讓作者成名的作品,是自己的半自傳故事。我可以理解這樣的生命探索過程,也覺得生命裡很多的本質該就是這個樣。但閱讀這整個旅程,好像多了許多神怪的氣氛,比起蘇格拉底自己的追尋過程裡,許多修練扎功夫,這裡有太多神秘色彩了,會讓人懷疑其真實性,或說是可實踐性?但無論怎樣,書裡某些智慧,確實是我們面對自己生活裡該有的態度,是一種警醒。
「你必須為你現在的生活負責,而不是為你所受到的困境去責怪別人或環境。等你真正張開眼睛時,你會看到你的健康、幸福和生活的各種困境,大部分都是你自己一手造成的──不管是有意或無意間。」
「盡量使用你擁有的任何知識,可是要看出它們的限制。光有知識還不夠,知識沒有心。再多的知識也不能滋養或支撐你的心靈,它永遠也無法帶給你終極的幸福或平靜。生命所需要的不僅是知識而己,還得有熱烈的感情和源源不絕的能量。生命必須採取正確的行動,才能讓知識活過來。」
「快樂的祕密並不在於尋求更多想要的,而是在於培養少欲的能力。」
但也許你覺得你自己活著很好,也覺得生活裡一切就是你所要的,你也不一定非得回頭去逼問自己,因為你就是獨一無二的你,沒人可以去定義你的生活,沒人可以評斷好與壞,除了你自己之外。
...Continua內容很豐富,故事刻意結合了作者的生命經驗和體悟
不過畢竟是1980年代出版的書籍
我無法分辨是中文的翻譯不順暢?還是原文就這麼不順?
內容的錯字有點多,以及封面內折的1996應該是1966吧...
從很多近年的勵志書籍中都可以看見這本書的影子
也因此更覺得作者何必兜著這麼大的圈子說道理
而且道理還說的這麼難讀,一直很納悶是有什麼必要兜這種圈 XDD
還是1980年代的美國就是這種氛圍呢?
附帶一提,看到後面突然想起謝錦老師
「你是誰?你在哪?你活在生命的現場嗎?」(笑)
本來有點扼腕我沒看電影版本的, 那天看到有電子書就找來看看.
結果好悶啊, 比起蘇菲的世界還要更悶很多 (蘇菲的世界至少第一部講哲學史的部分還蠻好看的), 我不太相信作者在書序中講的因為這本書拯救了很多人的心靈, 如果是真的的話, 那這世界上心靈脆弱 / 傷痛能如此輕易被撫慰的人未免也太多了吧.
沒看完, 我放棄了, 我的心智很堅強, 而且這種鬼打牆的勵志觀點沒辦法讓我看進腦袋裡.
若將修行比作旅行,本書就像是作者以自身經驗寫成,引人入勝的觀光導覽。它會告訴你旅途中哪些景點美妙壯觀、值得一去,也會告訴你這些景點大約座落何處,推薦的遊覽順序為何。但它畢竟是觀光導覽,而非地圖或是深度解析的工具書。究竟如何到達、欣賞那些壯麗的景致,仍然需要更深的解析,以及讀者的親自一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