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還不認識布萊伯利(Ray Bradbury),建議從這本溫柔的謀殺下手。如果你已經愛上布萊伯利,那溫柔的謀殺絕對是能令你滿意的一本心靈饗宴。
詳全文:
http://nornornor.blogspot.com/2008/01/quicker-than-eye.html
自《闇夜嘉年華》一書,我愛上雷.布萊伯利(Ray Bradbury)充滿文學氣息的筆法。當時看著華麗的簡介,其實並沒有太多感覺,只知道他是個家喻戶曉的作家及編劇,但對於該書的劇情實在是沒有什麼興趣,未料一讀後卻就此愛上他的文筆。雖然皇冠將他定位在科幻小說家,但是他的作品卻不都是科幻,且有著科幻不常見的優美。
除了《闇夜嘉年華》之外,我沒有看過他其他作品,所以不清楚他的風格如何,但我不得不說,《溫柔的謀殺》這本短篇小說集實在精彩,雖然並非每篇都得我歡欣,但當中也不乏令我澎湃的作品,有篇我甚至淚水盈眶。
本書各個短篇風格各異,少數不變的大概就是他討我歡欣的文筆吧!
這本書我會推薦給大家看,除了我自認為的文學性外,由於每篇題材各異,且都是日常生活信手拈來(他說靈感都在叫他),總有幾篇你會產生共鳴,進而愛上他的每篇文章。即便不是每篇都喜歡,想到他寫這本書時年歲已大,其他作品又是如此動人,收藏這本並不為過。
最後,如果你不確定要不要看這本,我建議您翻到最末〈後記〉的部份,或許您會決定將它帶回家。
...Continuahttp://danjalin.blogspot.com/2007/11/quicker-than-eye.html
※ 本文係皇冠即將出版的布萊伯利短篇集《溫柔的謀殺》(Quicker Than the Eye)臺灣譯本卷末導讀
※ 原書名應為《一瞬之幻》,皇冠經過考量,另選故事篇章標題作為臺灣譯本書名
短篇小說一直是布萊伯利的創作主力,自《黑暗嘉年華》伊始,短則一年,長則三至五年,就有短篇集問世,內容從恐怖、科幻、奇幻逐漸移轉至主流文學,乃至於驚悚推理,可說兼容並蓄,無所不包。這股豐沛的創作能量持續到一九六九年的《我歌詠這電動的軀體!》(I Sing My Body Electric!)之後,開始有所改變。隨著他寫作重心的轉移,七○、八○年代的短篇集多以舊作重新選篇、編排為主;僅有兩部標榜收錄新作的短篇集《長夜漫漫無盡》(Long After Midnight,1976)及《湯恩比環流器》(The Toynbee Convector,1988)也開始有近半篇章納入四、五○年代曾經發表或是修改自當時手稿的作品,成為他新的短篇集創作形式。到了一九九六年問世的本書,則開啟了新一波布萊伯利短篇集出版高潮,十年內接連推出五本,考量到他年逾八旬,任誰也不得不佩服他老當益壯的本事。
遇見這種舊稿改寫與新作混編交雜的集子,對於熟稔布萊伯利巔峰期作品,或是跟隨本系列一路走來的讀者而言,堪稱是種既熟悉又帶點新鮮感的閱讀體驗。所有曾經膾炙人口的橋段,以及自傳式意味極其濃厚的素材,全都一一陳列書中。於是我們可以看到遊藝會、圖書館、恬靜小鎮的懷舊風光,其間不時穿梭著威廉(爾)/道格拉斯‧史柏丁或其他化名的身影。〈電刑〉,這個本書中唯一在一九四六年就發表的短篇,可說綜合了布萊伯利童年觀賞電先生表演的經歷以及「後來」精煉於〈伊菈〉(《火星紀事》)的形式與主題。〈蟲〉、〈交會〉和〈跳房子〉,乃是無緣進入《蒲公英酒》(Dandelion Wine)的綠鎮(Green Town)點滴;〈土壤免費〉的故事開展到最後,讀起來就如同〈鐮刀〉(《十月國度》)的反向回應。薩夏的可愛總教人不由得拿他和〈迷你殺手〉(《十月國度》)做對比;我們毋須移民火星重新出發,才能享用〈百萬年的野餐〉,一條清靜悠閒的廢公路也可以達到同樣的滿足。當然,享受完畢後,仍得返回繁忙嘈雜的現實。書中所收錄的改寫篇章仍保有部分早期的風格基調,細心的讀者卻可以從上述故事中發覺,布萊伯利歷經歲月的洗禮,變得更加溫馨可親。就連〈溫柔的謀殺〉裡恨不得致對方於死地的老先生老太婆,殺起人來也帶有幾許家庭喜劇的喜感,只是顏色稍微黑了一點。再看看〈沒事,不然狗是怎麼死的?〉,死亡似乎也不再與恐怖畫上等號。
這樣的溫情似乎是布萊伯利創作晚期的特色。全新撰寫的〈臨終祝禱〉大概是最好的範例。我們早已目睹愛倫‧坡等人的著作被焚燬,靈魂放逐到火星,只能冀望有心人燒一幢阿夏大宅來陪葬,可是在這裡,布萊伯利的時光機將現世的景況一一告知鬱鬱而終的三位作家,不啻帶給他們最大的安慰,也為布萊伯利最著名的焚書主題譜下完美的休止符。其他新作,例如〈大麻煩〉是單純的懷舊書寫;〈草坪上的女人〉暗藏幾分伊底帕斯情節,是「回到未來」版的〈夜半的交會〉(《火星紀事》);〈再來一首圓滑曲〉、〈潛水艇醫生〉、〈札哈洛夫/芮克特勝利之路〉以及〈機器中的靈魂〉除了發揮天馬行空般擽顯偏執的驚異狂想,後兩者更展現出老智者帶有尖酸的幽默喜感。
忘了是哪位評論界前輩說過:「成名大師的晚期作品往往最難給予中肯的評價。」就連評論經驗尚稱淺薄的我,也覺得此言不虛。畢竟讀者對於大師的熱愛往往超越品評時所需的理智,而渴望他們的作品能夠像巔峰時期一般令人激賞、崇拜。不過,布萊伯利近年來的表現卻告訴我們:大師如能持續創作,帶給讀者新的刺激與感受,本身就是令人感動的正面影響。因此,在閱讀本書之後,我必須借用科奇幻界最著名的評論家蓋瑞‧渥夫(Gary K. Wolfe)所說的話來作結:「《溫柔的謀殺》裡或許沒有哪篇算的上是曠世奇作,但其間存有一些天真單純的趣味,而且還有一位大師的聲音。」
真的,只要這樣就值得了。
...Continua雖然老早以前便聽過《華氏451度》的鼎鼎大名,不過直到這本《溫柔的謀殺》,這才終於首度接觸了雷布萊伯利的作品。
全文詳見:
http://blog.roodo.com/waitingliu/archives/4560403.html
原書名為《一瞬之幻》,擷取魔術表驗其實只不過是「quicker than the eye」的意象,用來做為這本包含多種風格、炫目幻象的書之標題,可說是再恰當不過。從第一篇〈潛水艇醫生〉開始,布萊伯利的文字風格就緊緊的抓住了我。讀後隨手翻剛好看到作者後記,頓時興趣大起先讀了作者描寫創作及靈感來源的幕後花絮。不僅這些故事背後的故事如同正文一般精彩,也讓嚮往業餘小說創作的我大為羨慕他的魔幻想像力與豐沛靈感……(全文詳見 http://blog.yam.com/blueleslie/article/12682174 )
...Contin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