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曾於1980年代引起波濤。
重讀此書,覺得人的視野受限於時代,往往回顧過去清晰,展望未來卻未必精準。今日觀之,第一波農業、第二波工業、第三波資訊的波濤架構尚能挺立,作者對第三波的預測則已跟不上時代。因此,這本書的主要價值在於對第二波工業文明的反省批判,這部分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
相對而言,第一波農業社會的特徵在於「再生能源」與「產消合一」,生產主要是為了自用而非交換;第二波工業社會的動力來自於「化石燃料」和「產消分裂」,「大量生產」、「市場擴張」成為主流,帶動了「巨型機構」、「核心家庭」、「大眾教育」、「大眾傳播」…等的崛起,「對抗」、「進化」、「進步」等觀念也造成帝國侵略、環境破壞、生態滅絕…等負面影響。
看看當今知識經濟、資訊社會的發展,科技進步帶來快速變化,令人目不暇給。然而若用第三波的架構來看,社會多樣性雖有增加,「潔淨能源」方興未艾,「市場擴張」更是無遠弗屆,顯然第二波的浪潮勢頭仍盛,要轉型至「後工業社會」的路途還很遙遠,而生態滅絕、氣候變遷、社會變遷…等的警鐘已經響起。一般完成社會轉型需時恐要二百年,人類於2050年(資訊科技崛起一百年)以前若無積極作為取得重大進展,前景實在不容樂觀。我們必須在黃昏日落前趕路,而許多人仍未察覺。有興趣的人,本書值得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