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8
當命定不可違抗的事發生時,每個人似乎就成了推手、共犯,人人都想盡辦法去推波助瀾。摘自喬治‧西默農《給法官的一封信》
也許,這本不是西默農的馬戈探長系列,所以我才可以一路讀下去。這本書無疑的,卻是一部完美的文學小說……他只談論一個基本的定理,像伽利略一樣,說:動者恆動,靜者恆靜……人一旦越過界線,在那裡……就動起來了……動者恆動……犯罪是一種滾動……一直滾下去……
如果,你在中學時代作過很多刁鑽的數學題,知道這些解題的技巧都是刻意的巧妙安排……那麼,你長大以後絕對不會想看偵探小說……我似乎對偵探、警官……這一類的角色有偏見……這些……只會解一元一次方程式的蠢蛋……
書評上說本書為西默農最偉大的兩部作品之一,不過對於這種兇手獨白式的文體,牽東拉西的扯了一大堆,實在受不了,看不下去了。
西默農的小說總有些人生風景在裡頭,灰矇矇的,像傍晚下著雨的街頭,雨一直下,雖然不大可是也沒停過,就這樣清醒著孤零零的站在街頭,行人車輛都不多,然後看到街上有間咖啡館,打開門,感覺到裡面溫暖的氣氛,走進去坐在咖啡館裡的一角,看著自己的人生風景。
《給法官的一封信》,閱讀時一直讓我想到葛林 Graham Greene的《事物的核心》,唐諾這麼說這本書: 書寫小說的人勇敢、堅定而且心思細膩清晰,一整部長篇小說下來幾乎眼睛眨都不眨一下,專注的瞪視著斯高比這個人一步一步悲憫的走入煉獄,書寫者就連伸次手拉他都不願意,這因此讓讀小說的人非常難受。 沒錯,就是這種感受,只是主角從斯高比換成了亞拉凡納,而書寫者仍舊連伸手拉他一下都不願意。
內容:
亞拉凡納殺了人。在判決前,他寫了一封長信給他的法官柯梅留,他正是馬戈探長辦案多年的夥伴。
這封信一開始就滔滔江水般地未曾歇止,一路道盡一個罪犯寫信給判決法官的因由、一路下去說明自己的犯罪動機──並非出於偶然或是沒有知覺的情況──是由來已久的心結所致,而這個心結就是身為中產階段、家醫身分的他的成長故事。末了,掩信閉目,像是參與了主角情愛糾葛的混亂,也清楚了為何罪犯堅稱他是有意勒死自己的妻子的。
小說從頭到尾都是這封信,亞拉凡納一個人的獨白,形式和另一本小說《餘燼》相似,都是一個人的獨白,這類型小說要寫的好不容易,怕流於單調,但這兩本都寫的非常好。
John Raymond在書中曾述及《給法官的一封信》是作者小說中結構、內容最完美的一部:主角的激昂個性和他每一步走向凶殺的動機,終至無可挽回的悲劇。掌握合度、比例恰當的作品。評論家極度推崇這部小說文本,認為作者「把每個人殺掉愛戀之物的理由提供了深度、憾人的描述」。
西默農的小說帶有存在主義哲學,我不想討論人為什麼會殺死自己心愛的女人?為什麼只有殺死所愛的人才能解脫?我也不想評論,我只是看著亞拉凡納一步一步溫柔的走進煉獄。
...Continua這類苦澀晦暗的故事很不適合我,看完令人難受。雖然主角們的經歷也不至於太灑狗血啦。不過,故事的內容倒是可以拍成一部類似天才雷普利之類的電影,書中後半有點憂傷的氣氛或許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