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獨自划著小船在灣流上捕魚,已經八十四天沒釣到魚了⋯⋯第八十五天,他遭遇了一隻重達上千磅的馬林魚,經歷三天兩夜的搏鬥,終於戰勝頑強的對手。但在歸航途中,卻遭遇鯊魚群起掠奪,最後老人載著巨大的骨骸入港,返家入睡,並在夢中見到非洲大草原的獅子⋯⋯
這本小說可以寫成一千多頁那麼長,漁村中有形形色色的人物,他們怎樣謀生、受教育、結婚生子⋯⋯,許多作家都可以將這樣的題材處理得很好,但海明威另闢蹊徑,僅僅用四萬多字,成就了一部經典作品。
海明威對小魚村的人事物、對如何釣馬林魚、捕鯨等知識十分瞭若指掌,但他把這些「藏在冰山下」,消除一切不必要的枝節,讓讀者讀完冰山上的1/8後,用自己的經驗與想像補充了另外7/8,將故事內化為自己的經歷。
...Continua以前國中時考卷上會有,老人與海作者是? 答案"海明威"這樣~哈,這是我在圖書館看到這本書的第一個反應,也不知道為什麼就租了。
很意外的這本書非常看好,好像自已就和老人一起在海裡經歷那一切,我只能說,太酷了。
我覺得馬林魚好可憐Q_Q,感覺牠很有神性,不是普通的小魚。
書中的插畫,馬林魚縱身一躍在藍色的大海上的弧度好美,眼睛也好藍好深邃。
所以我覺得無奈,捕魚是老人的生計,而牠只是魚,沒有足夠的身手反抗。
是什麼因果關係在折磨兩個靈魂呢?
我看的其實是「遠景」出的版本,譯者是同一人,不知道這兩本究竟翻譯有沒有變過就是了。
過去只知道《老人與海》故事的大意,也沒想過去翻原著。但這一年來迷上海洋文學,在廖鴻基與夏曼‧藍波安口中都一次又一次的聽到《老人與海》,今天終於去圖書館借來看,真的是非常棒的作品!雖然大部分的人可能會著重在書本的寓意,或者如「人不是為挫敗而生的,...人可以毀滅,卻不能挫敗。」之類有感染力的文句,但除此之外,這本書對於漁人、海洋生物及海洋本身的描寫也非常迷人。(其中描寫到公魚會讓母魚先吃食物,但若母魚吃到的是漁人的餌,公魚會伴在母魚旁直到最後一刻。這樣的情節廖鴻基也有提到呢!)真是很好看的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