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標題足以吸引人閱讀,也尋找文獻提出:排汗招惹蚊子、蚊子對黑色感興趣,以及人的脚最容易被叮咬.並舉證蚊子的三大愛:體温、二氧化碳與乳酸.看完第一單元,應大師果然不是蓋的!你天生就會算術?是的!也解答得不錯.樹木生死戰,有些閱讀分享已發表,不再贅述.吐司掉落時,為什麼總是沾了果醬的那一面朝下?這和吐司重量、桌子高度和重力加速度三者組合恰巧形成.觀光客的錯覺,解答了你我對去程總比回程費時間的困惑.這些單元值得推薦.
但是世界真是小小小、你認識290個人嗎?解釋得不清楚,至於在冰上轉圈圈,這種台灣沒有的遊戲簡直不知所云.葉偉文先生翻譯了許多天下叢書,這不應該是翻譯的問題,而是我這自然科學死腦筋,無法理解社會科學這門活學問.
...Continua在你的想像裡,科學家都在研究什麼?
相對論?量子力學?熱力學?混沌理論?還是玄之又玄的超弦(超弦 in Wiki)?!……這些固然是極重要且影響深遠的課題,但還有嗎?
或者你以為就像電影裡演的,科學家都是孤僻而瘋狂的傢伙,整天埋在實驗儀器設備裡,這裡燒一下試管,那裡測一下光譜,甚至當起焊接工自行組裝神秘裝置,妄想隻身拯救世界(或征服世界)?
其實,日常瑣事也是科學家嚴肅研究的課題呢。而且,與一般人「想當然耳」的心態相較,科學家反而更充滿高度興趣,不僅會去深究為什麼?更努力以現有的科學理論將它們清楚解釋出來。正如作者 應格朗 (Jay Ingram) 在這本書前言裡開宗明義所說的:「事情一定不只是這樣。」就像福爾摩斯的洞察力,對於司空見慣的小事情,不只是看,還要觀察,更要理解。
本書算是科普書籍中的小品文,書中選出 24 個日常生活的小小疑問,例如(書名)蚊子幹嘛老叮我?(我承認這是引起我興趣的點,因為我老是一群人中第一個被蚊子叮的人!)乾掉的咖啡漬為什麼是一圈環狀,而不是一個實心圓?有時你會感覺到有人在身後盯著你看,這是真有其事還是只是想像力作祟?甚至連打水漂都可以讓科學家們著迷一兩百年,只為了努力參透其運作原理!!
不過,讀者如果以為書中每個問題都像「十萬個為什麼」一樣,提供正確無誤的解答(科學家等級的解答),那可能會有點失望了!事實上,日常生活的環境跟實驗室裡嚴格控制條件的環境大不相同,光是為了說明一個硬幣旋轉最後霎然停止的現象,就得設計出一大堆實驗,耗掉好幾個大黑板來計算,包括摩擦力(不同表面有不同的摩擦力)、硬幣的重量、質地和紋路、旋轉的力量大小……等等,這些複雜的變數往往使得嚴謹的科學計算複雜到難以估計!
但是,這裡也突顯出一個最大的差異,那就是科學家絕不因為「很難解釋」就「便宜行事」,隨便找個看似合理的解答就胡弄過去了。這正是「格物致知」的最佳典範!
本書作者 應格朗 是加拿大 Discovery 頻道的科學節目主持人。在書中,他用平實的文字把艱難的科學鋪陳出來,偶而穿插一些小小的幽默,讓人讀來不僅不會沈悶,反而往往會心一笑,感嘆「原來這世界這麼有趣啊~!」
而且我終於知道,為什麼出去旅遊總覺得回程比去程還快的原因了!!
科普的書看得不多,也看得吃力(雖然作者已經很努力用很平易近人的筆調寫啦,只能說自己資質太差啊)。有點想丟到一邊,不過勉力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