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講述食物的歷史,內容分為八大革命:一、烹飪的發明─第一次革命;二、吃的意義─食物是儀式和魔法;三、畜牧革命─從「收集」食物到「生產」食物;四、可食的大地─栽種食用植物;五、食物與階級─不平等與高級飲食的興起;六、消失的飲食界線─食物與文化長程交流的故事;七、挑戰演化─食物和生態交流的故事;八、餵養巨人─飲食工業化的故事。
重讀此書,覺得作者不僅敘事生動、言之有物,而且學貫東西,對中國、印度、東南亞、非洲、南太平洋…等地的飲食文化亦有研究,在歐美人士中,有如此廣闊視野,不帶白種人優越感的,非常難得。
閱讀之後,印象最深刻的大概是:一、從用火烹調、食人族、養殖、農耕到跨洋大交流、工業化生產…等,故事個個精彩,讓人覺得「用火烹調,文化生焉」,從族群主食是小麥、稻米、玉米還是馬鈴薯…等來看,可能比宗教信仰更容易區隔其文化屬性;二、隨著食物長程交流而來的,除了文化,還有疾病;三、工業化使「富國」與「窮國」壁壘分明,豐饒與飢荒並存…
總之,食物是文化的指標,食物的歷史就是人類的文明史。此外,普天下皆感興趣、無法抗拒的話題,食物居其首(其餘的是金錢、愛情、犯罪…),這是一本理直氣壯講述人類樂趣的書。
...Continua這本書是我在2015年初的台北國際書展買的,前前後後看了半年多,終於看完了。
雖然我自己很喜歡吃好吃的東西,但是從接觸這本書開始,才正式對「食物的歷史」和「食物的社會意義」有比較深入的認識。在看這本書的途中又看了一些別的食物史著作,但這本書還是比較有系統的在介紹食物歷史,而且關於美食的部分寫得很好看。(主要內容還是偏西方啦,作者在英國教書嘛)
幾個比較令人印象深刻的亮點分別如下:
1.對於希臘羅馬人飲食的描述(和當今東南亞菜色有類似之處,好吃魚)
2.原始人怎麼發明烤豬
3.「食人族」對於「食人」的儀式行為,和非食人族的人們處理「食物」的態度本質上相同
4.中世紀飲食的變遷,有錢人如何奢華饗宴、玩弄食物
5.飲食文化和帝國主義、第一波全球化的關係(帝國中央菜、殖民地飲食、反殖民飲食)
6.全球化帶來的食物和生態交流,「農工業」的經營型態及基因改造作物
7.飲食的工業化,微波爐帶來的衝擊,人們不再團聚於餐桌前用餐,飲食文化的破壞及品味化(?)
這真是非常有意思的一本書,食物史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一個主題。儘管在學術上有嚴格的意義,但是食物史讀起來還是如此的愉快。
...Continua《食物的歷史》讀書筆記
19/6/2015 健仔
筆按:此書作者菲立普‧費南德茲-阿梅斯托(Felipe Fernandez-Armesto),是位西班牙裔英國歷史學家,現任聖母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此書是作者五本著作中的其中一本,亦是較早期的一本。此書寫於2000年,台灣譯本於2012年出版。
「一個關於食物的故事,不僅和烹飪有關,也與文化有關。故事橫跨五十萬年,講述了食物史上八大革命。」這是本書的目的及學術意義。
筆者接觸此書,緣於一次走到書局翻起目錄,被書中其中一章吸引了眼球(食物與階級-社會不平等與高級飲食的興起(第五章))。事後才發現此書作者與《1492-那一年,我們的世界展開了》作者為同一人。本次《食》書作者繼續帶我們探索人類歷史,並以飲食文化、食物變化作為載體。時間由五十萬年前的史前時代,到現今現代人類社會的歷史發展,特別是人類與食物、社會之間的歷史變遷。
作者將人類與食物互動的歷史分為8個階段,每個階段都出現革命性改變;作者所指的「食物革命」並非那種快速、激烈、突變的轉變,而是那種起步蹣跚、過程漫長,而且影響久遠的轉變(直至現在仍然影響著人類社會生活)。(1)
書中有8個章節,每個章節交代一種革命性轉變,筆者在此不述8次革命為何,只述一些作者或許會顛覆一般常識的論點。
1. 家庭聚餐、大夥兒一起進餐的文化始於50萬年前的原始社會。作者指出正因為烹飪的出現,嚴格來說應該是用火烹調食物的出現改變了人類社會。這並非由於煮食可以改變食物本身,也同時改變了人類社會。生的食物一旦被煮熟,人類的文化亦從此開始展開。人們從生火、處理食物、烹煮、分配等環節都要共同協作;人們圍在營火旁吃東西成為人們交流、聚會的地方。人們遂以聚餐和確定的用餐時間、地點為中心組織起來,組織起早期的人類社會。(2)
2. 根據傳統的理解,人類進行狩獵先於畜牧。不過作者就搜集不同的証據、文獻指出傳統理解或許有誤;人類是進行畜牧先於狩獵,是人類最先馴養的動物,竟然是蝸牛。
3. 傳統上,我們以為新石器時代農業大增的現象是無法避免的「歷史過程」,然而事實上務農並非手段與目的,只是偶爾的選擇,及隨之而帶來的演化後果而已。《石器時代經濟學》提出狩獵社會是歷史上最悠閒的社會,而且相對於付出的精力,狩獵社會也是吃得最營養的社會。同時,不以務農為生的人之所以不事農作,並不是因為缺乏工具或知識,而是理性地選擇較輕鬆的生活而已。那麼為何務農?為何放棄一週只工作二十個鐘頭的生活和打獵的樂趣?(3)博物學家林多斯(David Rindos)指出人類從古代開始就與植物共生,和共同演化,是一種無意識的關係。(4)農業是偶然發生的革命,只是經過長年累月演化過程,一些作物,特別是禾本植物改變了大地,令禾本植物變成人類的主食、依賴。禾本植物在演化過程中擊到其他野生食物來源。
4. 現代的飲食文化趨勢慢慢摧毀歷史上第一次飲食革命,並可能將人類社會倒退回史前時代。加工食品、「便利吃」食品,配上微波爐的出現,就已足夠將第一次飲食革命的成果摧毀掉。微波爐的烹調方法將人類從餐桌上剝離;微波爐容許人類的用餐時間變得隨意,而且不用為處理食材而作出準備。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快速,速食才是常態,將以往大夥兒共同用膳的場境一一擊破。
有趣的事件及故事還有很多,在此不詳述。建議各位有空也一看這本書,既是認識歷史,也是認識我們日常賴以維生的食物。
「一段橫跨五十萬年的歷史,八個改變人類文明的革命,祝你在這色香味的旅程中,胃口大開」。
註1:書頁34。
註2:書頁43。
註3:書頁167。
註4:書頁173。
從熟食,到畜養動物、種植植物等。人類食用食物的方式、來源轉變。
食物也從維生變成健康、階級的產物。
交通革新和工業化生產改變了食物的提供方式。
這本書有很多資料為背景,每個章節的主題也很好。
也可能是因為資料太零碎,無法良好的組織,很難流暢的閱讀。
十七世紀的加勒比人對於敵人的滋味是好是壞有極其明確堅決的看法,法國人最好吃,顯然是最上等的。英國人的肉美味居次,荷蘭人的肉無滋無味、形同嚼蠟,西班牙人的肉太韌了,就算煮熟了也難以下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