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十七歲好難懂》,我看完的第一個想法是:一邊「不會」說;一邊不會「聽」。
前者「」在不會兩字的原因,是因為孩子們能使用的詞彙少,他們讀過的書就那麼薄薄幾本,可內心糾結的部分又是那麼難理解,所以,即使他們察覺到「有問題」,也不知從何描述起。
至於後者標框在聽字上頭,是因為這年頭,願意閉上嘴巴先聽孩子把話說完的大人們,真的太少了。別說別人,就連我自己,也是經過閱讀這類型的書(如《十七歲好難懂》),才會開始重視聆聽的重要。
而當不知道該怎麼說的小孩遇上了不懂得觀察跟聆聽的大人,結果,一定是孩子們受到傷害。
我直接來截錄一小段。
……結束諮詢之後我走到診療室外面,卻看到了在外面等著的寶蘭媽媽正在觀察著我的表情。看著好像被青天霹靂打到而不知所措的她,我的腦海裡突然湧現了這種想法:
為什麼孩子的問題已經累積了這麼多,當父母親的卻不知道呢?為什麼許多父母親會認為自己的孩子,是某一天突然改變的呢?孩子們的父母親常常告訴我,小時候非常乖巧、生性頑皮,或喜歡撒嬌的孩子,某一天突然改變了。他們變得突然愛發脾氣、突然開始反抗、突然做一些以前不會做的事情。
但是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不會一下子突然發生,而是在出現一些小小的徵兆之後才會發生的。……把發生任何一件大事情之前,陸陸續續出現一些小事件的現象,稱之為「海因里希法則」。
所以會認為我家孩子突然改變,也只是父母親一廂情願的想法而已。某一天,孩子身上出現了一些小問題,但是十七歲非但不自己說出來,還希望父母親能看出來而主動來幫助他。這是因為他們還留有一些幼兒期的想法。但是父親親卻沒有發現什麼話都沒說的孩子,到底發生了什麼問題。其結果,十七歲就會把因為不知道而沒幫助他的父母,當成是明知道而不肯幫助他,而心生埋怨。
那麼,如果父母親看出了孩子身上有問題而伸出援手,難道情況就會改善了嗎?那可不一定。因為十七歲會把自己的問題,想像成為非常獨特的,任何人都幫不上忙的。所以就算父母親伸出援手,也可能不會立刻伸出他們的手。
這麼一來,問題也就只會慢慢累積。再加上想要把亂糟糟的心裡用語言整理之後表達出來的論理性不足、期待別人能夠幫忙卻又不知道該如何求援的十七歲,會先把許多事情神秘地隱藏起來,然後等到自己再也無法承受,才會把問題表露出來。
-P116
◎
我剛突然想到,有個朋友今年重回學校當老師,他在課堂上帶領PBL課程,我很好奇地問他,領課的老師也都做過勇於表達感受或想法的訓練了嗎?
他很直接地回答我:當然沒有啊。
別說十七歲的孩子,就連我們這些大人,很多,也都還「不會」說。
有人問過我,為什麼要讀心理學(我知道我讀的心理學書,可能不是那麼正統)?
我回答:為了了解自己。
如果──我懷抱著這樣的希望──某個一直覺得這世界上沒有一人能夠理解他(她)的孩子們看見這段話,我上頭那句話,或許可以成為一個小小的指引。
你(妳)可以成為這世界上第一個(或者是最瞭解)你自己的人。
如何做?我覺得,《十七歲好難懂》或許是個不錯的開始。
附提,我很喜歡作者李定玹的後記。
http://blog.sina.com.tw/su1977/article.php?pbgid=1913&entryid=612131
...Continu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