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這種東西,不管怎麼說怎麼寫,都有失偏頗。正如張大春所言:「一個人的喜惡會決定 ,他對一個人誤會的深度──是誤會,不是理解。」任何的理解與詮釋絕對都是非常個人的。
陳芳明對於政治的高度關懷,不免使得這本書充滿濃濃的政治味,不管讀者認同或不認同,都不能改變些什麼,就當作是另一種觀點去解讀去了解,其實也不錯。
一直以來就很喜歡陳芳明的文字,充滿陳式風格的感性。 在這本書裡,陳芳明不斷地重複提到流亡海外的那段日子,想必這樣的一段記憶對他而言是難以忘懷,也難以言說的生命體驗,因此才會不斷地重複提起。我認為,沒有任何人可以充分理解另一個人的生命經驗,那些情緒都是非常私人的。
雖然這本《夢境書》是一本日記形式的書寫,但因為一開始就知道是屬於公開性質的創作,因此全然的以日記的私角度去解讀並不恰當,只能說這些都是被作者選擇公開的部份。
在這本書裡,看到一些八卦、看到一些人情、看到一些堅持、看到一些情感、看到一些熟悉與不熟悉的人名、看到一些期待,也看到了一個關心台灣文學的學者身影。
...Continua閱畢此書,可以感受到一位治學者/散文家的氣度。第一次將陳芳明的書給完整讀完,雖是以較為輕鬆、方便閱讀的日記型式呈現,但從這一年的記事中,你可以了解陳老一直不斷的撰寫文字並且閱讀,為台灣文學盡最大的努力(不論是從個人還是從其所從事行政工作角度出發)。除了敬佩之外,也對其隨手拈來的散文筆觸,感到印象深刻。也藉此提醒自己,治學念書創作皆須靠一股不停止的毅力,一直向前行。
雖然是台獨學者(傾向)
不過立場上卻充滿了一名知識份子該有的批判能力
能夠不為政治立場所左右
針對對的事錯的事批判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而且也能見到陳芳明先生為學得認真和做人的真誠
評論這種東西,不管怎麼說怎麼寫,都有失偏頗。正如張大春所言:「一個人的喜惡會決定 ,他對一個人誤會的深度──是誤會,不是理解。」任何的理解與詮釋絕對都是非常個人的。
陳芳明對於政治的高度關懷,不免使得這本書充滿濃濃的政治味,不管讀者認同或不認同,都不能改變些什麼,就當作是另一種觀點去解讀去了解,其實也不錯。
一直以來就很喜歡陳芳明的文字,充滿陳式風格的感性。
在這本書裡,陳芳明不斷地重複提到流亡海外的那段日子,想必這樣的一段記憶對他而言是難以忘懷,也難以言說的生命體驗,因此才會不斷地重複提起。我認為,沒有任何人可以充分理解另一個人的生命經驗,那些情緒都是非常私人的。
雖然這本《夢境書》是一本日記形式的書寫,但因為一開始就知道是屬於公開性質的創作,因此全然的以日記的私角度去解讀並不恰當,只能說這些都是被作者選擇公開的部份。
在這本書裡,看到一些八卦、看到一些人情、看到一些堅持、看到一些情感、看到一些熟悉與不熟悉的人名、看到一些期待,也看到了一個關心台灣文學的學者身影。
...Continua我好像說過很喜歡爾雅的作家日記系列,每一年我都有買.
這本大概是最近讀最快的一本書了,禮拜四買,禮拜六就看完了.
作者為台文研究重鎮,教學,行政,讀書,寫稿,著書,工作認真令人佩服,其生活就是活生生的文學界近況.
他兒子的背景跟我蠻類似的,不知他的情事後來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