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文評,無非讚頌此書情節有諸多符合後續科技發展之處,但我不是要看預言書,管它預言準不準,至於科幻小說造成偽科學風潮,那是讀者自己搞不清楚小說與現實的差別,怎能歸咎於科幻小說家。我就是要看科幻小說,就此角度來說,本書情節過於冗長單調,其實劇情大概用一百頁就可寫完了,其餘都是無趣的預言廢話。
如果人死後仍有靈魂,或者用書中的科學性敘述:心智可以移轉到機器上,甚至可以以能量的形式繼續存在。那麼具人工智慧的電腦是否也能擺脫硬體,脫胎換骨為純粹能量?書中發現號上的電腦哈兒隨著太空船瓦解,然而其意識竟然與鮑曼一樣遨遊於宇宙!那麼生命(或意識)究竟是什麼?
只可惜書中對此哲思僅點到為止。而且雖然最後黑石碑繼續發揮無比的力量改變了文明的進展,但書的前半部卻幾乎在原地踏步(又是描述太多太空船與星球的科學知識),不免略嫌溫吞無力。
與艾西莫夫比較起來,克拉克雖有巧思,故事卻說得不夠精采。
...Continua書中敘述的年代已經過去了,但似乎科技尚未追上我們幻想的速度.人類是否僅是一時興起的產物.宇宙中仍有其他智能生物的存在嗎?或許未來方會有答案吧.希望哪天也能和書中一樣想要出去旅遊時是可以選擇星球而非國家.機艙中有個HAL陪伴就更棒了.
一本約於三十年前寫就的科幻小說,今日讀之,居然沒有落伍感,這不得不讓人佩服作者對科技,尤其是太空與海洋的淵博知識及前瞻性視野。經過長時間的考驗,證實這是一本如幻似真、「科」多於「幻」的經典之作,值得一讀。
2001太空漫遊給我一種孤獨的感覺,角色實在太少了(一台電腦加二個人),人物的互動也很少(二人是輪班制,和電腦相處的時間實在比人還要多),去到故事的最後什至只剩下主角一人,還要成為星童,忍受漫長的孤獨,使人感到在廣闊的宇宙中,孤身我獨行的感覺.
而本作則熱鬧得多,太空船的成員眾多,而且每個角色都有不同的個性,什至是來自二個對立的陣營,他們之間的互動實在很有趣.
另外本作的故事也很緊湊,中國和美蘇聯軍的太空競賽,木星任務的危險和不明,中國太空人的悲慘結局,最後脫離木星時的驚險,木星最後那出人意表的結局,每樣都很令人回味.
另外,本書也把很多科學原理和天文知識以有趣的方式來使我們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