棲居
都市規劃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如何打造開放城市,尋找居住平衡的新契機? Building and Dwelling: Ethics for the City
by Richard Sennett
Translated by 洪慧芳
2Reviews0Quotations0Notes
Description
城市是如何建造的,人如何生活其中?
紐約中央公園設置多出入口、低矮柵欄,卻未能促進城市社交?Googleplex打造自給自足的內部設計,竟阻礙了創意發揮?
黑格爾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得主,經典《肉體與石頭》、《再會吧!公共人》作者
聲譽卓越的社會學家理查・桑內特
結合歷史、社會學、哲學、文學及城市設計理論,剖析近代城市的困境和解決之道
打造意義豐富的開放城市,真正實現「城市空氣帶來自由」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副教授康旻杰・專文推薦
本書是理查・桑內特談城市規劃的權威著作。他說明都市規劃的歷史演變,巴黎、巴賽隆納、紐約市如何呈現現代風貌,並重新審視珍・雅各(Jane Jacobs)、劉易斯・孟福(Lewis Mumford)和其他重要思想家對於城市規劃的論述。
桑內特帶我們參觀深具象徵意義的當代地點,從哥倫比亞麥德林市的後街小巷,到曼哈頓的Google辦公室,以其獨到見解記錄封閉城市令人遺憾的崛起,向讀者展現這股風潮如何從北方國家擴散到南方國家的爆炸性都市聚集。
在封閉的城市裡,社會分化、貧富差距與建築本身彼此強化,人居於其中的體驗往往並非順暢完美。桑內特觀察到封閉城市中建築與人形成的倫理衝突,都市規劃者與大眾價值觀經常難以協調。他所面臨的挑戰是──都市規劃是否能解決快速成長、迴避異己、濫用科技的問題,最大程度增進人民「棲居」其中的公共生活體驗?桑內特點出城市的雙重性:ville與cité。ville是指整個城市,cité是人在城市中的生活經歷與特徵,兩者能否相互融合,便是打造出開放城市的關鍵。公民能積極化解分歧,都市規劃者嘗試塑造讓居民更容易溝通及應對的城市形式,即意味著城市走向開放的新契機。
現代愈來愈多人的生活與城市密不可分,《棲居》的重要論述,為城市未來提出了嶄新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