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過去成為此刻 臺灣白色恐怖小說選 by 劉大任, 吳濁流, 吳錦發, 平路, 拓拔斯‧塔瑪匹瑪, 施明正, 朱天心, 李喬, 李昂, 李渝, 東年, 林央敏, 林雙不, 楊照, 楊青矗, 瓦歷斯.諾幹, 舞鶴, 苦苓, 葉石濤, 蔣曉雲, 藍博洲, 賴香吟, 邱永漢, 郭松棻, 陳垣三, 黃凡, 黃崇凱, 黃春明

讓過去成為此刻 臺灣白色恐怖小說選

(套書,卷一~卷四)

by 劉大任, 吳濁流, 吳錦發, 平路, 拓拔斯‧塔瑪匹瑪, 施明正, 朱天心, 李喬, 李昂, 李渝, 東年, 林央敏, 林雙不, 楊照, 楊青矗, 瓦歷斯.諾幹, 舞鶴, 苦苓, 葉石濤, 蔣曉雲, 藍博洲, 賴香吟, 邱永漢, 郭松棻, 陳垣三, 黃凡, 黃崇凱, 黃春明

Compiled by 胡淑雯, 童偉格

(*)(*)(*)( )( )(1)

0Reviews0Quotations0Notes

Description

研究轉型正義的吳乃德教授曾提及記憶的社會化過程,以二二八事件來說,面臨兩個階段,一個是解嚴前後要求恢復記憶、挖掘真相,第二個階段則是歷史的闡釋競爭,也就是歷史的政治作用以及責任。至今,轉型正義仍處在第二階段的不斷分歧中,其工作往往經歷再一次的政治與族群衝突。因此文學與藝術將是追求記憶第三階段的路徑,也就是在文藝創作的昇華與對話中,解除政治僵硬的歷史詮釋,讓當代與未來世代以文學靠近記憶的現場,對歷史與人性擁有寬廣與複雜的認識。這些傑出的文學作品源自臺灣獨特的歷史經驗,所透顯的美學與政治、歷史命題,將使我們理解,記憶不僅是政治、歷史的資源,也是美學與創作的資源。

史學家蘭克曾說,歷史要寫得像過去發生之事一樣真實。「那過去發生之事如何像『歷史』一樣真實?」有時是來自虛構。在過去被壓抑如同真空的時代,虛構作品以其最大可能性與豐富的意象,在一片空無中傳出回聲。所以虛構在記憶的現場,重要性等同史料。主編胡淑雯與童偉格不局限於白色恐怖的定義,選出三十位作者,發表時間自一九四八年(吳濁流〈波茨坦科長〉)橫跨到二〇一七年(黃崇凱〈狄克森片語〉),而從卷一起首之作郭松棻〈月印〉,到卷四壓卷之作賴香吟〈暮色將至〉,這些作品使我們得見在戒嚴體制逐步生成、強化與轉變的漫長過程中,臺灣跨越數個世代的小說家如何連綴創造力。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