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愛上一家書店 by 劉易斯‧布茲比 (Lewis Buzbee)
  • More by 劉易斯‧布茲比 (Lewis Buzbee)
  • See All
如果你愛上一家書店 by 劉易斯‧布茲比 (Lewis Buzbee)

如果你愛上一家書店

The Yellow-Lighted Bookshop: A Memoir, A History

by 劉易斯‧布茲比 (Lewis Buzbee)

Translated by 陳體仁

(*)(*)(*)(*)( )(193)

46Reviews1Quotation0Notes

Description

如果你愛上一家書店
The Yellow-Lighted Bookshop

「通往心靈的故鄉,書店是必經之路」...傅月庵

你知道這是一個永遠亮著燈暈,等待你的情人。
你也需要知道這個情人的
熱情,風情,柔情,激情,文情,閒情,與內情。

作家王文華
前暨南大學校長李家同
中天書坊主持人陳浩
資深編輯人傅月庵
共同推薦

●內容簡介:

這是作者關於書店的回憶,也涉及到書與書店的歷史。閱讀這本書,就像在十一月落雨的黃昏,在溫暖柔和的燈光中,聽一位熟悉書店的愛書人,敘述他對書店的熱愛,回憶他第一次閱讀到史坦貝克作品的狂喜,讓讀者在這些動人文字的感染下,也回想起在自己心裡,似乎也有著一間讓你迷戀的黃色燈光書屋。

作者現為作家,並在大學教授寫作課程。但他曾在書店工作十七年,當過書店店員、出版社的銷售代表,在退出這個行業後,仍是不可救藥的書店常客。

他自述在十五歲已成為不可救藥的書癡,在高中的最後兩年,他發現住家騎車不遠就有個迷人的書店「狂妄的烏鴉」。這家書店在當時就設有咖啡座,牆上掛滿作家肖像,在營造書店氛圍上領先同行數十年,作者完全被這家書店迷住了,經過兩年不間斷的申請,他終於在上了大學後獲得這家書店的工讀機會,從此,也開展了他與書店的不解之緣。作者說,他從沒懷疑過,在書店工作是他一生的志願。

在這本書裡,作者不僅描繪了書店的氛圍,回憶起自己閱讀的啟蒙,準確的將人與書店的關係比喻成「在人群中獨處」。而且大半生與書和書店為伍的作者,還簡單敘說了書與書店的歷史,細數他所喜歡的位於世界各地的書店,還有許多跟書有關的動人故事。像是巴黎的莎士比亞書店,如何請不懂英文的法國排字工人以手工排出有史以來最難懂的英語小說《尤利西斯》,並且在書的封面採用希臘國旗的顏色,以代表希臘城邦言論自由的傳統,最後日夜趕工,終於在喬伊斯四十歲生日時,收到這本書的初版本。

從這本書裡,可以看到一個愛書人對書始終不變的熱情,一個書店從業人員熱愛書店工作的初衷,並且在網路與電子媒介日新月異的發展下,對於書店未來的審思。這本書的魅力在於這裡:原本你以為自己在聽著作者個人的獨白,但他的熱情催動著你,不但讓你看到更多跟書、書店有關的歷史和故事,也讓你渴望走到書店去,流連在書店的氣氛,以及一本讓你沈迷的書中。

●目錄:

一、在人群中獨處
二、魔箱
三、狂妄的烏鴉,和「公司」
四、書與城市
五、在路上
六、走出黑暗
七、大生意與大變化
八、小書店的故事
九、燈光溫馨
十、新成員加入之後

●作者簡介:

劉易斯‧布茲比(Lewis Buzbee)

出生於美國加州聖荷西。曾在書店任職十七年,現為作家,作品散見於《紐約時報書評版》、《巴黎評論》等,除了《如果你愛上一家書店》外,並著有兩部小說《Fliegelman's Desire》、《After the Gold Rush》。除寫作外,並任教於舊金山大學寫作課程。

=========================
導讀:有關書店的戀人絮語…《如果你愛上一家書店》
=========================

愛情是件有點麻煩的事。麻煩在於很多說不清楚的所以然。

愛上一個人如此。愛上一家書店也是如此──不論你是一個只去使用的讀者,還是身在其中工作的人。

所以這是一本戀人絮語。一個曾經以不同身分──讀者、書店工作者,以及上游出版社工作過的人三種身分──和書店有過深刻愛情的戀人,把許多人心頭同樣有著的那有點明白,又有點糊塗的心事,述說了一番。

從作者的述說中,這本書大概可以回覆下列這些問題:

1.書店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店,或者說,存在?

書店銷售的「書」,顯然是一種很特別的商品:

「一本400頁的小說也許要數年才能完成,出版的時間可能更長,即便被買回家,讀者也許隔上幾天、幾週,甚至幾個月才會坐下來讀上幾個小時。」

這種商品的定價如何反映其價值,很有趣:

「大量生產的圖書具有一個基本的平民特徵。比如,《堂•吉珂德》Don Quixote是西方文學的偉大成就之一,價格卻與最下三濫的名人傳記大致相當,甚至因不用支付版稅而更便宜。」

書店要陳售這些商品的態度,得很寬濶:

「在書店裡,最優秀的和最枯燥的圖書任憑挑選,它們服從同一個原則,即:是否有讀者需要?每個讀者都有自己的喜好。書店很可能同時銷售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的《追憶逝水年華》、最新的貓卡通、汽車修理手冊、軍事歷史傳記、自助類嚮導、計算機編程或微生物進化等類的書。讀者各取所需。」

於是,產生了這種結果:

「書價廉,按照經濟學法則書業利潤不過是蠅頭而已。書又是大量的,需要很大的空間—每一種書都是唯一的,一家書店需要豐富的品種,充足的庫存才能保證高的銷售額;所以大多數書店店員的收入僅夠維持生活。」

所以,你可以說這是一個:
「複雜、混亂並且無疑是低效率的行業」。

2.那你為什麼會愛上一家書店?(對工作者來說)

這裡面顯然有些頭腦不清的因素:

「錢並不是唯一的因素;書店伙計絕不會僅僅為了錢而走人,對於他們來說,錢永遠不會那麼重要。」

因為其行為結果很複雜:

「(亞歷山大)圖書館的館藏旨在為學者所用,但書商經常賄賂圖書館員盜出某些書籍,書商抄寫後偷運給邊遠地區的希臘和羅馬貴族。……然而,書商的這些不端行為確使許多書籍免予湮沒,因為亞歷山大圖書館所有藏書毀滅後只有這些盜版書籍流傳後世。」

複雜中需要一種野性:

「很長一段時期以來書店店員一直被認為是惡棍,搗蛋鬼,他們不僅限於從悲傷的家庭掙些現錢,或傳播異端和不同政見的種子。從這個行當伊始,書商就是獨立的,少有政府和體制的限制和審查,因此常常成為時下新思想和信息的渠道。」

需要一些莫明其妙的同情心:

「(書店人員和出版社業務代表的)談話往往會從這本書的類型擴大到這本書的主題,以及它的銷量對一個小出版社前途的意義。」

再有一點可能和自己實際規模不成比例的企圖心與自傲:

「(一家書店店長)與我們長時間面試時強調的,都是參與建設一個偉大的書店—一個世界級的書店—的機會。一個書店『極客(GEEK)』怎麼會錯過這樣的機會呢?」

3.那你為什麼會愛上一家書店?(對讀者來說)

因為書店有一種城市的視覺效果:

「書店的高牆和次高的獨立書架形成了狹窄的過道,就像城市兩邊聳立著大廈的街道。」

「如果說書架是構成城市天際線的摩天大樓,書店低平的展示臺就是公園和庭院,在那裡一切都會放慢速度。展示臺就是要讓你注意你還沒有見過的東西,那些僅憑封面就能吸引你眼球的圖書。」

因為其中的多樣與亂,呼應人性的需求:

「色彩斑斕和滿滿的書架使空間縮小,這與黃昏使得遠山顯得近一些是同一道理。……如果空間很大卻沒有足夠的書籍,顧客就不再上門書店也就開始走下坡路了。書店要顯得很興旺才能吸引顧客,顧客要看到很多書。我們更可能被吸引進一家顯得亂糟糟的書店,而不是一家將圖書碼放的一絲不苟的書店,因為這種亂透著生機。」

也呼喚我們的需求:

「那些書彷彿變成城市裡燈光閃爍的窗口,誘惑地顯露出居住在封頁之間的百態人生。」

於是我們會發現:

「一個書店就是一座城市,我們日漸完善的精神自我居住其中。」

更神奇的,這還是一座會移動的,會讓我們變身的城市:

「我可以周遊肯尼亞或秘魯,縱覽一個英國莊園的衰敗,或颺帆前往古拉格群島;我可以是男人或女人,兒童或鬼魂。」

4.這種愛情可以歸納出什麼本質?

這本書的作者,從一家書店的店名給了點提醒。他以Upstart Crow & Co.為例,說明這家書店名稱為什麼帶著後面的(& Co.),也就是(& Company)的字樣。中文如果直接將之翻譯為「狂妄的烏鴉書店公司」,「公司」是不足以表達(& Company)的意思的:

「在講述書業的歷史時,肯和凱利告訴我要牢記書業始終是一項合作的事業,類似於行會的,集體的。『狂妄的烏鴉』之所以在店名後加上(& Company),即因為在大部分時間裡,這個行業內,包括作者、出版社和書商原本就是一體的。」

5.這種愛情,有什麼境界是可以嚮往的?

很奇怪地,一個「複雜、混亂並且無疑是低效率的行業」,有時候卻會給我們帶來完全不同的生活面貌與想像。作者以一家叫作「普林特斯」的書店在帕洛阿爾托(Palo Alto)的開業,說明這種情況:

「他們像『開普勒』一樣提供全品種圖書,但更全;他們提供許多『斯黛茜』的顧客需要的商業和技術圖書;他們提供史丹福校園書店提供的全方位的學術著作及委託訂購業務;他們每週組織二至三次著名或將要出名的作者的朗誦會;他們倣效柏克萊和劍橋的大報亭;他們最後集大成的就是直接從『狂鴉照搬了咖啡吧。他們為史丹福和矽谷社區提供一站全包式(One-Stop Shopping)的購物環境。對了,我們開到很晚,直到午夜。

「開業僅僅數月,書店的成功就已經初見端倪了,很快它就使整條街道恢復了生氣。按照零售業的行話,它成為一個『支柱商店』(Anchor Shop),一個目的地。更多的飯店、一家現場演唱的夜總會、高級服飾店、複印店和另外幾家咖啡館相繼開張。地價跳漲、稅收攀升。整天都有高中生在街上轉悠,根本找不到車位。……圍繞『普林特斯』滋生出的鄉村生活是建立在書籍以及書籍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性上,而非將書店作為又一個購物場所。即便只有短短的三個街區,這個城市的中心就是書店。 」

作者在這本書裡所回答的問題,當然不只這五個。最起碼,還可以列出以下幾個:「怎樣了解書店的一天」、「我們和書店的愛情發生了什麼質變?」、「我們的愛情有什麼樣的明天?」、「歷史上書店最動人的愛情故事是如何發生的?」、「書店如何改變一個人的一生?」,然而就一篇介紹這本書的文章而言,卻應該在這裡打住了。

一個戀人的絮語,需要讀者自己去聆聽。頂多再用作者的話來回答一個問題吧:

什麼時候是最適合進一家書店的呢?

十一月,一個陰雨的星期二,臨近黃昏。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