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在達文西廚房後熱切期待本作出版,望穿秋水等待許久終於盼到台版上市,火速入手後也馬上開讀了……65頁。之後便因為這個那個之流反正現在已經忘記的理由,暫且放置PLAY直至最近才終於重新挖回來看。而且一翻開不得了我完全忘記看過的65頁講了什麼,於是只好歸零重讀。
一切取決於晚餐是瑪格麗特.維薩(Margaret Visser)撰寫的社普書,副標「非凡的歷史與神話、吸引與執迷、危險與禁忌,一切都圍繞著普遍的一餐」。以一張平凡的晚餐菜單為引,帶出包括玉米、鹽、奶油、雞肉、大米、蒿苣、橄欖油、檸檬汁與冰淇淋在內,九種日常食材在歷史與人類學上的地位、意義與演變。
藉由這些食物的過去,以及文明加諸於其上的種種,也等於看見了人類這幾千年來文化與科技的進程。全書共分為九章,各以獨立主題描述不同食材的古往今來,因為篇幅的關係(相較於單一食物成書的作品)雖然盡可能的完整,但主要還是以廣泛性取勝。
涉及的領域包括考古學、人類學、文學、歷史、神話、宗教與社會學,加上作者又盡可能把探討範圍拉大到全世界而不僅僅只限於歐美,所以讀來的感覺非常豐富。
只是有一好沒兩好啦,範圍拉大的意思也等於作者不可能對每個文化都那麼熟,於是自然會出現看起來非常詭異的敘述,沒錯我說的便是中華文化(不然其他文化我也沒那麼熟)其實本書中歐美以外的敘述並不算很多,純資料屬性的部分也沒啥問題,但很遺憾當來到稻米這章就整個……異世界化。
考慮到稻米對亞洲的意義,作者當然不可能跳過這方面的描述,可是作者全書一貫的文化層面分析解讀脫離歐美文明轉換到亞洲時,就開始出現些奇奇怪怪的句子。比如「斗這個字起初是一個簡單的四方形,就像一個四個邊的量米器,代表一個四四方方的中華帝國」……啊咧?(囧)
最可怕的是還把「斗母」跟「媽祖」混為一談,而且搞混就算了(好像這還不夠大包似的)重點是這兩位女神似乎都跟稻米沒什麼密切關聯啊啊啊!(由於這包大得嚇死人,我是堅信譯者一定也有發現,但因為原著就那樣寫只好硬著頭皮譯)
所幸雖然上面這兩段讓問題看起來很嚴重,但一切取決於晚餐中關於歐美和非洲的部分寫得很好……
全文詳見:
blog.yam.com/elish/article/48688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