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ooks
Books
Groups
Collections
Anobians
Discussions
Explore
Books
Charts
Collections
Community
Groups
Discussions
Anobians
Contribute
Contribution Guidelines
Propose New Book
Sign In
Messages
0
Notifications
0
Settings
Sign Out
最寒冷的冬天 by David Halberstam, 大衛.哈伯斯坦
Where to Buy
(Germany)
Amazon
Where to Buy
(Italy)
Amazon
IBS.it
laFeltrinelli
Libraccio.it
Mondadori Store
More by David Halberstam
See All
最寒冷的冬天 by David Halberstam, 大衛.哈伯斯坦
最寒冷的冬天
韓戰真相解密
by
David Halberstam
,
大衛.哈伯斯坦
Translated by
劉寅龍
,
王祖寧
(*)
(*)
(*)
(*)
(*)
(
29
)
10
Reviews
0
Quotations
0
Notes
Add to Your Books
Add to Library
Add to Wishlist
Share
Share to Facebook
Share to Twitter
Copy Link
...
Improve Book Details
Suggest Merging Editions
Report Wrong Grouping
Add a New Cover Image
Remove a Cover Image
Add to Collection…
Description
解密再現!「迄今為止記述戰爭的頂級巨作。」──《明星論壇報》
一部融合了軍事、傳記、歷史、政治和外交的鉅作,氣勢磅礴,恢弘跌宕。
這是一場改寫美中和台灣命運的戰爭。然而,無論美國還是台灣都將之遺忘。
從某種程度上說,韓戰似乎已經成了歷史的棄兒。
1950-1953年,最寒冷的冬天,最冷酷的戰爭,最恢弘的筆觸,最溫情的故事。
韓戰已經過去一個甲子,那場奠定了冷戰格局、並改寫台灣命運的戰爭,隨著當事人的凋零,已經退居歷史幕後,成為一個空洞的名詞或媒體津津樂道的野史傳奇。
然而我們並不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更無知於幕後機關重疊。美國人一直以為韓戰源自史達林邪惡的驅動,多年後隨著蘇聯的檔案解密,赫然發現戰爭竟來自金日成的不自量力!當中國屯兵三十萬於鴨綠江畔,桀驁不馴的麥克阿瑟一再認定中共不會出兵,一而再、再而三地誤判局勢並導致中美戰車轟然相撞。而撤退到孤島的蔣介石聽聞韓戰爆發,驚喜若狂,計劃出兵南韓,並反攻大陸,麥克阿瑟和杜魯門又持何種態度?才使得今日台灣地位之確定(或不確定)?凡此種種,本書均精彩真實地呈現!
然而,這本鉅作不單純是一部戰爭史,它更融合了軍事、傳記、歷史、政治和外交,因此氣勢磅礴、恢弘跌宕。軍事從來不只是軍事本身,本書處理和承載了更為豐厚複雜的議題和意涵。從歷史和地緣政治的角力(南北韓夾在中美俄等大國之間)到意識形態的抗爭(麥克阿瑟自詡為剷除共產主義巨龍的劍客);從外部的大國博弈(毛澤東和史達林在韓戰上的各自利益;以及美國人一直想知道誰弄丟了中國)到內部的政治較量(杜魯門和麥克阿瑟都把彼此看作異類,水火不容;蔣介石院外援華集團的外交攻防);從軍事戰略及其各種後果(仁川登陸後,美軍是否穿越三八線北上?中國何時決定渡過鴨綠江?),到戰術的騰挪變化(共軍採夜間側翼攻擊,或待君入甕之法,而美軍則在分散還是集中兵力上扣分),作者不斷轉換角度、多條線索交織並重,剪裁巧妙,穿插自如,把這些資訊、場景、心理整合在巨著裡,夾敘夾議,顯示了他高超的寫作技巧和對錯綜複雜的政經歷史的處理能力。
這本書對人物的刻畫、對戰爭中人性的冷酷和溫暖也著墨甚多,以致於本書堪比文學巨著。作者繪聲繪色地描寫了麥克阿瑟將軍的驕傲狂妄,也借助於不同的美軍士兵的戰爭記憶和追述,以及大量文獻史料,再現了殘酷的戰爭場景。本書敘述豐滿、不斷把讀者引入歷史、現場以及心理的縱深。作者似乎一會兒從空中俯瞰,一會兒身臨槍林彈雨,又鑽入當事人內心,一會兒又在時隔多年後超然訪談當事人,不斷切換、多重角度交織,彰顯出其特有的恣肆汪洋的寫作風格。
和越戰相比,美國人一直對韓戰很少言說。一個甲子過去了,這場戰爭仍停留在美國的政治和文化視野之外,從某種程度來說,韓戰似乎已經成了歷史的棄兒。因此本書是六十年來美國知識界對韓戰最有力的思考,也幾乎是最終的思考。因此本書幾乎是韓戰的經典代表作,難有其他作者可以超越。
台灣顯然是韓戰的受益者,一種說法是韓戰救台灣。自然,也是因為韓戰以及後來的越戰,台灣的政治和社會逐漸朝著和中國大陸不同的方向發展。然而,台灣讀者對這場戰爭的了解相當有限,更缺乏研究和反思。歷史總是以弔詭的方式重現、以另外的形態複製出自身。在當下北韓第三代交班(和金日成在蘇聯扶植下上台如出一轍)、中國經濟崛起、美國重返亞洲等局勢不斷演變的背景下,中日美俄、南北韓、台灣在政治經濟上的紛爭合作、合縱連橫,究竟又有多少和六十年前的韓戰有著內在的邏輯聯繫呢?史可鑑今,本書定會幫助讀者諸君對今天台灣的格局有更深入的思考。
本書特色:
書為人類書寫史和出版史的傳奇巨制,值得典藏。
「迄今為止記述戰爭的頂級巨作。」──《明星論壇報》
大衛.哈伯斯坦傾其心血創作的鴻篇巨著。——《華爾街日報》
大衛.哈伯斯坦以無盡的憤慨和驚人的智慧,帶領我們重溫那場似乎遙不可及、讓人無法理解的衝突。——《時代週刊》
再度重現了那段被遺忘的歷史,讓戰爭的炮火在耳邊迴響。這是一本值得我們去思考的巨作,它和《出類拔萃之輩》一樣,都是當代歷史的一部恢弘之作。——《克利夫蘭平原報
目錄:
推薦序一
推薦序二
軍事術語表
自序
第一章 雲山警兆:美軍遭遇伏擊
這是美國全身而退的最後一次機會,麥克阿瑟卻錯失良機……一九五○年十月二十日,美軍攻克平壤。一直以精通所謂「東方心理學」自詡的麥克阿瑟斷言中國不會參戰。因此,他不顧天氣、地形等不利因素,要求美軍迅速北上。然後對著鴨綠江水撒尿以慶祝勝利。孰料,在雲山一帶,中共軍隊彷彿從天而降,伏擊於此,把美騎一師打得潰不成軍後,又迅即消失地無影無踪。
1雲山伏擊戰
第二章 愁雲慘霧:北韓軍南侵
當北韓軍突然越過三十八度線時,沒有人比麥克阿瑟上將更吃驚了……二戰後,近代朝鮮以北緯三十八度線被分割為南北韓而告終。前者依賴蘇聯,後者仰仗美軍保護。一九五○年六月二十五日,史達林默許金日成發動近十萬大軍越過界線,大舉南侵,並佔領了漢城。美國人反應遲鈍,如夢初醒,一場始料未及的戰爭在朝鮮半島揭開序幕。
2史達林的默許
3李承晚與近代朝鮮
4金日成的成長歷程
5南弱北強
第三章 戰爭升級:華盛頓介入
華盛頓的第一反應就是,史達林才是幕後主使,金日成不過是他在北韓的代理人而已……所以這次入侵只是一個序幕,繼之中共就會奪取台灣。杜魯門因此決定出兵,六月二十七日,美軍在聯合國的旗號下開赴戰場。然而,出於政治考量,他只能依靠一個自己既不喜歡也不信任的麥克阿瑟將軍指揮這場遠在千里之外的戰爭,後者剛愎自用、自我膨脹,嚴重輕敵,用人唯己,與華盛頓分庭抗禮,因此初戰失利,史密斯特遣隊全軍覆沒。
6杜魯門決定出兵
7心比天高
8誓作偉人
9 麥克阿瑟的政治渴望
10初戰失利
11兩將鬥法
第四章 洲際政治:複雜的多邊關係
韓戰並非單一事件,它關係著戰後美國一個最根本的選擇:是繼續以往的孤立主義,還是變得更國際化,以及願意為自己的國際化付出多少代價……共和黨與民主黨藉此展開了激烈的政治辯論和角力。在毛澤東成立新中國後,角力達到了高潮:「是誰丟了中國?」其中,台灣正是中國問題辯論的焦點。韓戰爆發五週後,即七月二十九日,麥克阿瑟不顧反對抵達台灣。潰敗此島的蔣介石就像迎接美國總統一樣歡迎他的大駕親臨。這加劇了中共出兵北韓,中美兵戎相見正變得不可避免。
12兩黨政治
13肯楠與尼采
14杜魯門的總統之路
15臺灣問題的政治學
16國共兩黨之爭
17是誰丟了中國
第五章 孤注一擲:北韓軍進逼釜山
金日成三週之內直搗釜山的神話,與此前所謂南韓會有二十萬人揭竿而起加入戰爭的狂言最終化為泡影……一九五〇年七月末到九月中旬,北韓軍在洛東江發起猛烈攻擊,雙方展開膠著而殘酷的一系列拉鋸戰,此時美軍精兵皆調往即將進行的仁川登陸,沃克將軍僅憑藉少數工兵力量護佑洛東江防線,死守釜山。這時,一隻隊伍命中注定進入歷史的軌道——它死守防線、幾乎全軍覆沒,被稱為「最後的C連」。但美軍最終挺了過來,迎接轉捩點的到來。
18決戰洛東江
第六章 扭轉乾坤:麥克阿瑟仁川登陸
仁川簡直就是魔鬼製造的夢魘。這裡沒有海灘,只有海堤和碼頭。在未來一段時間裡,只有兩天的潮汐處於合適的高度,使登陸舟得以靠近仁川的海堤和碼頭……一九五〇年九月十五日,儘管遭到多方反對,麥克阿瑟仍然一意孤行,堅持仁川登陸。中國情報人員獲知此事,及時通知金日成,對方卻未予採信,仁川登陸因而得以順利進行。美軍隨後快速推進,一舉攻下漢城,北韓軍隊全線潰退。
19登陸前奏
20登陸仁川,攻克漢城
21保護臺灣
第七章 向北挺進:跨越三八線
這時,美國國內任何想阻止揮師北上的人都會被貼上「姑息者」的標籤,雖然繼續北進是一個悲劇性的失誤,但還有什麼值得猶豫的呢?鮮肉就擺在眼前……仁川大捷後,麥克阿瑟罔顧中國警告,終究跨越了北緯三八線,將戰火延燒至北韓境內。在國內的紛擾聲中,在史達林失信的情況下,毛澤東仍決定出兵,並啟用彭德懷擔任總司令;此時美國國內麥卡錫主義興起,而麥克阿瑟則把自己想像成剷除共產主義巨龍的劍客,決意殺到鴨綠江畔,渾然無視於那裡已經插滿了中國的紅色旗幟。
22止步還是跨越
23中國發出警告
24史達林、毛澤東與彭德懷
25威克島會晤與威洛比的誤判
26麥卡錫主義與衝向鴨綠江
第八章 中國猛攻:長津湖與軍隅里美軍潰退
梅斯一直以為,德國的冬天是最寒冷的冬天,但事實證明北韓的冬天更可怕;在德國,你經常會覺得,只要挺過這一天,寒冷就會過去,但在北韓,寒冷似乎永遠如影隨形,你能感到的只有絕望……此外,北上途中的寧靜,是一種完全不屬於這個世界的寧靜,讓人毛骨悚然,似乎走入敵人編寫的劇本中。不顧一切地分兵冒進使美軍陷入共軍在長津湖和軍隅里設下的埋伏,浴血苦戰後,只能倉皇突圍撤退。而後,李奇微接替因車禍身亡的沃克,出任第八集團軍司令,力圖重整旗鼓。
28謹慎的弗里曼
29兵潰清川江
30拙劣的指揮
31軍隅里與「長手套」
32向西突圍
33脫險南下
34逃離長津湖
35誰之罪
36李奇微出場
37重整旗鼓
第九章 反制中國:雙聯隧道、原州和砥平里兩軍激戰
中國即將面對一支截然不同的美國軍隊與指揮體系,然而,就在兩軍即將開戰的時刻,毛澤東與彭德懷卻產生了極大的分歧……李奇微迅速調整戰術,雙方在原州和砥平里展開激戰。美軍擊退了中國軍隊的進攻,而後者損失慘烈。這是韓戰的轉捩點,李奇微證明了中國人並非不可戰勝,如果說以前是麥克阿瑟囿於偏見,現在則是毛澤東受制於思維定勢。這場失敗對彭德懷來說是破壞性的,他一向不喜歡坐飛機,但這次破了例:他直飛北京,在清晨闖進了正在熟睡的毛澤東的臥室。
38彭德懷的憂慮
39從原州到砥平里
40雙聯隧道驚魂記(1)
41雙聯隧道驚魂記(2)
42固守砥平里
43原州之戰
44麥吉與弗里曼
45柯羅姆貝茨救援隊
46堅守到底
47轉捩點
第十章 將帥失和:麥克阿瑟的去職風波
華盛頓終於可以鬆一口氣了,但戰局的好轉也未能緩和東京與華盛頓之間的緊張關係:李奇微的勝利就代表麥克阿瑟的失敗,令他顏面無光……驕縱的麥克阿瑟越來越無視總統,不但違抗政府的政令,還與共和黨人勾結,大有從政之勢。杜魯門忍無可忍,於一九五一年四月十一日將其解職。解職後的麥克阿瑟一度風光無限,而杜魯門卻四面楚歌——儘管歷史總會給他公正的評價。不過,待國會聽證會召開後,麥克阿瑟身上的光環逐漸消褪,他人生最輝煌的樂章已經結束。
48麥克阿瑟「逼宮」
49杜魯門痛下決心
50麥克阿瑟聽證會
第十一章 戰爭後果:結局與未來
這是一場曠日持久的、看似永無希望的戰爭,這是一場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方進行的一場錯誤的戰爭……雙方陷入了僵局,一邊和談一邊打,最後在一九五三年七月二十七日草草收場。歷史彷彿回到了原點,但中國、美國、南北韓都深受這場戰爭的影響。對於美國人而言,韓戰始終是歷史的黑洞,而正因為此,那個時代的教訓再次於越南重演。而在中國,它成了這個國家在新歷史中寫下的最燦爛樂章,但隨之帶來了毛自我崇拜的膨脹並釀成了整個國家的惡果。戰爭結束了,人類希望可穿越意識形態的隔閡;老兵們向世人祈禱,但願永遠不再有戰爭。
51黯淡與輝煌
52可知的結局與不可知的後果
53反思
54尾聲
後記
致謝
中英對照表
參考書目
註釋
Where to Buy
(Germany)
Amazon
Where to Buy
(Italy)
Amazon
IBS.it
laFeltrinelli
Libraccio.it
Mondadori Store
Loading...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to continue using this application.